兰亭奖得主楚默新书:以载体演变解读先秦书法史
兰亭奖得主楚默新书:以载体演变解读先秦书法史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也是文字载体的演变史。先秦时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书法面貌较为丰富的一个时期,这与其书法载体的多样化不无直接关系。著名的美术史论学者、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获奖者楚默的最新力作《先秦载体书法史》以载体为考察对象,载体关系到笔法、字形、形式构成等因素,时下少有人涉及,故有极高的艺术和文献价值。下文是楚默为该书所写的序。
作者简介
楚默,著名美术史论学者,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获奖者。他长期致力于书法史研究,尤其关注书法载体与书法风格的关系。其最新力作《先秦载体书法史》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书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揭示了不同载体如何推动笔法和字形的创新。
书籍内容概述
《先秦载体书法史》关注下列重大问题:
- 载体与笔法的改进与创新
在纸发明之前的几千年中,字是写在何种载体上?一般不外甲骨、石头、简牍、帛上。甲骨文是先用墨笔写在甲骨上,再刻,属二度创作。而写在石头上的可能性也不大。虽早在六、七千年前的舞阳刻石上已有石刻的符号(也有文字学家称为早期文字),但在铁器发明前,石刻文字极为罕见。毛笔早在五、六千年前已发明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就是毛笔画出来的。仰韶文化的陶器符号,很多人认为就是早期的文字了。在甲骨文前人们写字的主要载体就是竹简。
甲骨文是成熟的汉字,所以简牍上的毛笔写字,在商代已有时日了。字写多了,也就摸索出了一套技法。甲骨文的笔法中,尖笔、圆笔均有。甲骨的面比简牍宽多了。清华楚简一般只有0.6厘米,尖峰落笔还未运行多少,已到简边,故尖起尖收是常性,用逆锋,则头粗尾细。还有一种腹丰锐末,指尖入后,稍按,中部粗壮,尾锐。
甲骨笔法中圆笔,有空间慢行,保持线段的粗细均匀,故甲骨笔法有其载体决定的。然后用铜刀刻,这是一次线条形状转换,故称二度创作。
蝌蚪笔法是由狭窄的简面决定的,如改在另一种面积载体上,那么笔法是否会改进?
曾侯乙墓竹简
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时间为公元前433年至400年之间,简上的文字笔法是典型的蝌蚪文笔法。此墓中,也出土了五件漆木衣箱,是用整木剜凿而成,但也十分精美。箱大小不一,字小的7.2cm×7.2cm,大的13cm×3.2cm(均指字形,而不是箱大小)。这箱上的字用笔,大多不是尖入,圆笔逆锋为多,横画斜画的收笔才带上尖势,而且还有逆锋圆入。收笔也回锋圆收。这充分证明,同一时期不同载体上的用笔方法就会两样。
西周青铜器的吉金文字,其大篆笔法的成熟也与载体有关。青铜器的制作,先做泥范,再烧成陶范,最后再浇铸。吉金铭文在西周时期大多是做在鼎器内部壁上的,只有极少数在外壁。
就是说在器皿成形之前,泥模是平铺在石板类的桌上,起草好的铭文根据形制先写在泥模上,然后再塑成要浇铸的范中。最后才浇铸铜水。泥模须在半湿近干时才能书写,有打好格子的,也有不用格子直接写的。泥模这个未干的载体,表面极平坦,并且有一定的摩擦力,不像竹简光滑。所以毛笔蘸墨后在上面书写,书写条件远胜在甲骨、竹简上书写。书者充分利用锋毫与泥模的摩擦力,匀速走锋,线条保持圆匀、遒健,凡遇横直线交搭处,转锋缓行,无棱角出现。这就是所谓中锋用笔,或曰“篆引”。这种笔法,是当时全新的技法,带有创新性的技法,它改变了甲骨、简牍书法用笔的缺陷,从而带来了书法形式的新面貌。所以,离开了载体谈笔法,笔法就是虚的。商朝时的笔法多有修饰,与字形相关,西周也有肥笔,但少多了,这就是笔法的演进。
大篆字法的不断演进,字形的演进也促进了大篆笔法的进步,最后成为有规范操作的技法。大篆笔法婉而愈劲,通而愈节。用中锋,圆实凝重,婉曲流畅,笔不轻滑。细想,这种锋毫运动,只有在有摩擦力的带点湿的泥模上写,才得以成功。
后来,石板成了新的书写载体,《石鼓文》是写在石鼓上的,面积更大,用笔的技法更易施展。此时,隶变已开始,方笔已出现,隶笔尚不成熟,但已在实践之中,因此,石鼓文的技法比吉金文字上的技法更丰富,也更有书写性。
此期间,字也写到了岩壁上。《岣嵝碑》就是写在大岩壁上,拓本(170cm×130cm),可见此时用笔更加可以大胆、纵放。
《岣嵝碑》拓片
这就表明,载体是促进技法演进、技法发展的基础,没有载体材质的改变,没有书写字形的演进,一切所谓的技法都落空了。法国美术史家福西永认为:“形式是与技法、工具和材料密切相关的。技术意味着无穷无尽的发现。这就是他‘技术第一的规律’。”
- 载体与书写形式
先秦所有的书法作品都在一定的物质材料——载体上。材料的形式在原材料阶段便启发着、暗示着、繁殖着另一些形式。比如说龟甲,它本身就是有形状的,根据占卜的需要,它又划分为多个区域。署辞刻于甲桥、甲尾、龟背甲反面边缘,兆辞刻在卜兆的旁侧,如此等等,各有区分,各有暗示。
在甲骨的不同区域写上文字,这便是书法形式最重要的外观形式之一,但绝不是形式的全部。书写靠技法,而技法从载体材料中提取力量,变成笔触。龟甲上的线条、点画都代表一种形式生命的展示,将一根根线条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统一体,成为一个有意蕴、有调子的生命结构形式。而线条形式结构又与龟甲的形式结构紧密相连,代表了更高级的生命载体形式。
但这还只是书写形式的一部分。
卜辞的书写是按卜辞规定的特定区域安排的,也就是整篇的章法安排又有讲究。哪个先写,哪条后写有规矩。行款的安置也有规律。一般位于龟腹甲中缝两边的卜辞,是由外向内,即左边的由左向右,在右边的由右向左。否则,卜辞的内容就无法读通。
用毛笔写好卜辞算是一种书写形式的完成。
但甲骨书法需用刀刻镌,这又是另一种书写形式的开始。毛笔技法与刀笔技法是两种不同又有联系的形式语言。毛笔书写的搭接顺序与刀刻线条的搭接也不尽相同。所以,这又是一次形式的创造,同样关系到心与手的统一,手与刀的统一。刻的技法行为,同样记录着情感生命的轨迹。
所以,载体与形式的关系十分复杂,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还有理解问题,工具(刀和笔)与材料(龟甲),书写形式、刀刻形式、载体形式结合起来,才构成形式生命的全部。
西周 大盂鼎铭文
对于龟甲是如此,对于铜器铭文、石刻、陶文、兵器文字都应作如是观。
- 载体与相关制度、知识与文化背景
载体上的文字往往与形制、时代、地域等都有关系,这是各国某种制度或文化的特征。因此只有对相关的知识、文化、制度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形式,进行断代,做出判断。
例如战国时期的兵器刻辞,实际上与各国兵器铸造制度相关。不明白各国铸造制度,很难区分是哪国兵器。例如赵国兵器很多,大多由赵国铸造兵器的官署负责。一种由朝廷相邦负责督造,如“八年相邦建信君,邦左库工师降,冶尹明执齐。”格式较固定,即“某年相邦某,邦上
创新与价值
《先秦载体书法史》的创新之处在于:
- 独特的研究视角:首次系统地从载体角度研究书法史
- 深入的分析:结合具体考古发现,揭示载体与书法风格的内在联系
- 学术价值:填补了书法史研究的空白,为理解书法演变提供了新思路
这本书不仅适合书法爱好者阅读,也适合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领略先秦时期书法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