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60元燃油宝纠纷看消费者维权:六大途径助力讨回“被消费”
从360元燃油宝纠纷看消费者维权:六大途径助力讨回“被消费”
从一个案例看消费者维权
2023年7月,董女士在牡丹江某加油站加油时,销售人员向她“极力”推销可以增强动力、降低油耗的燃油宝,每瓶60元。董女士同意加一瓶燃油宝,然而付款结算时却被告知6瓶为一套装,董女士只好把6瓶都买下,花费360元。回家后,董女士觉得加油站侵犯了自己的知情权,存在误导消费嫌疑,要求退款。
接到投诉后,爱民区消保护中心立即介入了解,该加油站工作人员表示,当时为董女士推销燃油宝的销售员不是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加油站只提供了场地,所以加油站拒绝退货退款要求。经与加油站负责人多次沟通、宣法,最终该加油站先行为董女士退回燃油宝价款。
这个案例揭示了消费者在日常购物中可能遇到的陷阱,也展示了消费者如何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当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时,应该如何维权呢?
消费者维权现状
当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广大消费者深受其害。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识假人士加入到打假队伍的行列,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索取双倍赔偿,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职业打假群体。有些成功的职业打假人还成立了专业咨询公司或者商务顾问公司,注册维权网站,组成了打假团队,实现打假工作的“转型”。
以深圳市罗湖区法院的数据为例,2005年受理消费权益纠纷案件36件,其中知假买假案件27件,占75%;2006年受理消费权益纠纷案件35件,其中知假买假案件25件,占71.42%;2007年受理消费权益纠纷案件246件,其中知假买假案件229件,占93%,仅贾某一人起诉的案件就达95件;2008年1-9月受理消费权益纠纷案件88件,其中知假买假案件86件,占97.72%。
另一方面,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到假货后都想依法维权,但因寻求司法救济的程序复杂,诉讼周期长,且取证的经济成本和诉讼的时间成本很高,致使其选择投诉的较多,选择诉讼的极少,在审判实践中反映出“一多一少”的怪现象。
维权途径和流程
当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可以采取以下途径进行维权:
协商解决:首先与经营者直接沟通,要求其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提供修理、更换、退货等服务,并赔偿损失。
投诉举报:若协商无果,可向消费者协会或相关行政部门(如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这些机构将介入调解或依法处理。
仲裁或诉讼:在无法通过协商和投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申请仲裁,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经营者承担民事责任。
网络购物维权指南
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根据《中国消费者》投诉平台数据显示,电商直播投诉量所占比重稳居“榜首”,为总投诉量的25%。其次是与电商直播略有差距的“其他”行业,具体数据为21%。紧追其后的是健康与数码家电行业,投诉量所占比重分别为13%和11%。
常见的网络购物陷阱包括:
- 购物退款陷阱:骗子冒充电商网站公司客服,谎称商品缺货需要退款,诱骗消费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
- 虚假购物陷阱:通过发布低价商品信息骗取定金,或使用虚假物流单号。
- 虚假优惠券陷阱:发送仿冒的知名电商优惠券,引导用户登录钓鱼网站。
为了安全购物,消费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正规电商平台,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
- 核实商品信息,查看卖家信用记录和用户评价。
- 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担保交易,设置复杂支付密码。
- 保留相关交易记录和聊天记录,作为维权证据。
关于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以下七类商品除外:
- 消费者定作的
- 鲜活易腐的
- 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 交付的报纸、期刊
- 拆封后易影响人身安全或者生命健康的商品
- 一经激活或者试用后价值贬损较大的商品
- 销售时已明示的临近保质期的商品、有瑕疵的商品
最新政策解读
2024年3月15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进一步细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包括:
- 明确了经营者的义务,如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应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得进行虚假宣传,不得强制交易等。
- 规定了网络直播营销平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要求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 强化了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保护,禁止通过虚假宣传诱导其购买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商品或服务。
- 明确了格式条款的使用规范,禁止经营者利用格式条款不合理地免除或减轻自身责任。
实用建议
- 预防胜于维权:在购物前仔细核实商品信息和卖家资质,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
- 保留证据:保存好购物凭证、交易记录和沟通记录,以备维权时使用。
- 及时维权:发现问题后应及时与商家沟通,必要时向消费者协会或行政部门投诉。
- 了解法律法规: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条例,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
- 理性消费:避免冲动购物,特别是对直播带货等新型购物方式要保持警惕。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消费者、经营者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作为消费者,我们既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一个安全、放心、和谐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