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诱导疏散系统:应急照明的新突破
智能诱导疏散系统:应急照明的新突破
智能诱导疏散系统是近年来在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领域的重要创新,它结合了智能技术与传统应急照明功能,为人员疏散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实际应用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全面解析这一智能系统的现状与前景。
技术原理与创新
智能诱导疏散系统的核心在于其智能联动技术。它通过综合安防管理平台,将视频监控、报警管理、远程控制等多种功能集成于一体,实现了对紧急情况的快速响应和智能处理。
系统的关键功能包括:
- 报警管理:平台能显示当前和历史报警信息,支持查询、统计等操作,提高处警效率。
- 周界去误报:通过“超脑”NVR或行为分析服务器,实现人体目标二次识别,有效降低误报率。
- 远程控制:可对报警主机进行远程操作,包括布撤防、旁路恢复等,方便设定系统工作状态。
- 报警联动:支持视频复核、目标跟踪、声音报警等多种联动方式,确保快速准确的响应。
- 电子地图:在地图上定位报警点位,显示防区状态和历史报警事件,支持远程反控操作。
- 移动APP应用:提供报警推送、远程布撤防等功能,方便用户随时随地管理。
这些功能的实现,使得智能诱导疏散系统不仅能够提供基本的照明和指示,还能在紧急情况下自动生成最优疏散方案,实时监控设备状态,通过方向指示功能引导人员安全撤离。
实际应用案例
智能诱导疏散系统已在多个省市的隧道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全长约16.3公里,是国内在建最大、最长的城市地下公路盾构隧道。该工程采用分离式双洞布置,每洞布置3条车道,分为三层,上层为排烟通道、中间层为行车通道、下层空间为疏散救援专用通道及管线廊道,这也是国内首次设立疏散救援专用通道层。
山东杭山东隧道
山东杭山东隧道成为全国首个开源鸿蒙(OpenHarmony)使能的智慧隧道。隧道创新采用了开源鸿蒙、雷视融合等技术,从底层系统、机电设备到运维应用,在鸿控制器(隧道系列)适配联接了“杭山东智慧隧道”中交通信号灯、车道指示器、CO/VI检测器、亮度检测器、射流风机等11大类超90多套隧道机电设备,能够对隧道内环境参数、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等进行实时采集和智能控制。
浙江杭金衢高速新岭隧道
2023年9月,浙江省首个数字孪生隧道试点项目在杭金衢高速新岭隧道完成建设,并正式上线投入使用。据了解,新岭隧道数字孪生全息感知平台是一套将高精地图和三维模型相结合的可视化应用系统,它将交通实景和事件信息在系统上进行数字重构,提供与真实场景时空基准一致的数字化映射。
在隧道中,通过布设多个智慧基站,将分段、独立的感知数据进行关联融合形成全域信息。同时,将数据模型和智能算法相结合,依托全息感知网,对全隧道交通数据进行汇聚、交互、交换转发等处理,实现事件识别、统计分析和处理加工,从而构建隧道数字孪生底座。
江苏太湖隧道
太湖隧道位于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全长10.79公里,为双车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湖底隧道。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路隧一体化云联智控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太湖隧道的运营管理难题,该平台具备一镜到底、一触即达、一呼百应等亮点。平台在南部高速段实现了太湖隧道超大规模的1:1孪生镜像;隧道内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动态呈现,并能做到对设备的分区、分类的全面监测;通过隧道内高密度的数据采集,实现了对单个车辆的实时孪生。
针对太湖隧道布设的6大类10万多台机电设备,平台集成了相关设备及控制系统,并对系统及设备实现分组分类管理,在此基础上可对接入的所有设备实现精准管控,并在后台执行相应的控制策略。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智能诱导疏散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大功能和显著效果。通过智能控制和数字孪生技术,不仅提高了隧道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还为应急救援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微处理器技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诱导疏散系统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高可靠性和低误报率:通过更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算法,提高系统对火灾等紧急情况的识别精度,减少误报和漏报。
网络化和智能化:系统将更加集成,能够与其他智能设备和平台无缝连接,实现更全面的智能控制。
数字化和可视化: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实现对隧道等复杂环境的实时监控和虚拟仿真。
多功能集成:未来的系统将集成更多功能,如环境监测、交通管理等,成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诱导疏散系统作为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的一部分,通过智能联动技术实现了更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它能够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自动生成最优疏散方案,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并通过方向指示功能引导人员安全撤离。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还大大增强了公共安全领域的保障水平。你认为这样的智能系统在未来会怎样发展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