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采耳当心感染,医生教你正确清理耳屎
过度采耳当心感染,医生教你正确清理耳屎
近年来,“采耳”成为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在工具轻刮耳廓的瞬间,人们往往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然而,这种看似享受的行为背后,却暗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32岁的张女士是采耳店的常客,几乎每个月都要做一次采耳。然而,半个月前的一次采耳后,她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扰。几天后,她突然感到耳道内奇痒无比,还有些发闷,甚至总有种潮湿感,时不时会有水流出来。最终,她不得不来到医院寻求帮助。
经医生检查发现,张女士的外耳道深部有较多黄褐色分泌物,耳道壁上布满了一圈厚厚的痂皮,这些都是典型的真菌性外耳道炎症状。医生推测,这可能与采耳时损伤了外耳道皮肤或器具消毒不彻底有关。
这一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耳屎,这个看似“不洁”的存在,其实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
耳屎的“保护神”作用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是由耳道中的腺体分泌的一种黏稠物质。它并非简单的排泄物,而是耳朵的“防御铁军”。
- 物理屏障:耳屎可以阻止细小的尘垢和昆虫等外来物质进入耳道深处。
- 润滑作用:作为含有油性、呈现酸性的物质,耳屎能让耳道保持干燥,维持酸碱平衡。
- 抗菌功能:耳屎对多种细菌都有灭杀效果,能够有效阻止真菌繁衍。
更令人惊叹的是,耳道具有自我清洁机制。通过咀嚼、张口、打哈欠等下颌关节活动,耳屎会不断向外耳道口移动,并在不经意间以薄片状自行排出。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不需要特意去清理耳屎。
过度清理的危害
过度清理耳屎,不仅会破坏耳道的自然防御机制,还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真菌感染:过度清理会破坏耳道的酸性环境,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如张女士所经历的真菌性外耳道炎,可表现为耳痒、耳闷、耳鸣或耳朵流脓等症状。
耳道损伤:使用棉签、耳勺等工具清理时,容易损伤耳道皮肤,甚至损伤鼓膜。
听力影响:不当清理可能导致耳屎被推得更深,形成栓塞,影响听力。
科学清理方法
那么,如果确实需要清理耳屎,应该怎么做呢?
软化法:使用滴耳液(如矿物油、婴儿油或白醋与酒精1:1的溶液)软化耳屎。每只耳朵滴几滴,轻轻摇头,重复几天,直至耳屎软化。
洗耳法:使用生理盐水或温水,将其滴入耳朵中并静置约5分钟,然后轻轻倾斜头部将溶解的耳垢流出来。这种方法安全而温和。
专业清理:如果自行清理效果不佳,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等进行软化,并用专业工具清理。
日常护理建议
保持干燥:洗澡或游泳后及时擦干耳朵,避免水分滞留引发感染。
避免过度清理:不要频繁使用棉签等工具清理耳道,以免破坏耳道环境。
注意异常症状:如果出现耳痒、耳闷、耳鸣或耳朵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定期检查:特别是耵聍分泌较多的人,应定期进行耳部健康检查。
耳屎不是“脏东西”,而是耳朵的保护神。过度清理反而可能带来伤害。让我们摒弃错误的清洁习惯,尊重耳朵的自我清洁机制,用科学的方法呵护我们的听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