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校园欺凌背后的心理黑洞:从权力欲到无助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27: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校园欺凌背后的心理黑洞:从权力欲到无助感

“我从初二开始被欺凌,大概十三四岁左右。有一次放学的时候在校外刚走几步,就被一件校服盖住,也不说是什么原因,好几个人轮流打我的头,他们都是学校里的‘小霸王’。”30岁的吴慧回忆道,这是她至今也忘不掉的场景。

校园欺凌,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三个学生中就有一个遭遇过校园欺凌。而在中国,校园欺凌事件也屡见不鲜,给无数青少年的童年蒙上阴影。

01

欺凌者:权力欲与控制感的畸变

校园欺凌并非偶然,其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动机。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是国际校园欺凌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的研究表明,典型的欺凌者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 强烈的权力欲和支配欲:欺凌者通过伤害他人来获得控制感和优越感
  • 缺乏同理心:难以理解或关心受害者的感受
  • 冲动且具有攻击性: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
  • 对暴力持积极态度:认为使用暴力是获得尊重和地位的有效方式

奥维斯的研究还发现,欺凌行为往往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一些欺凌者可能在家庭中目睹或经历了暴力,从而将这种行为模式带入学校。此外,欺凌者往往在班级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通过欺凌行为来维持这种地位,获得同伴的认同。

02

受害者:自卑与无助的恶性循环

与欺凌者相对,受害者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 焦虑和缺乏安全感:容易感到紧张和不安
  • 自卑和自我评价低: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
  • 孤独和社交困难:在学校里缺乏朋友支持
  • 逃避而非反抗:面对欺凌时选择忍耐和逃避

这些特征使得受害者更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并非受害者天生的缺陷,而是欺凌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正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葵所说,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的影响是终生的,可能导致抑郁症、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

03

欺凌背后:扭曲的心理需求

校园欺凌并非简单的“坏孩子欺负好孩子”,其背后折射出青少年复杂而扭曲的心理需求:

  1. 寻求权力感: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控制感和优越感
  2. 逃避现实压力:将生活中的挫折和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
  3. 获得物质利益:强迫受害者提供金钱、物品等
  4. 获得同伴认同:通过欺凌行为来融入某个群体
  5. 模仿家庭暴力:在家庭中目睹暴力行为,将其复制到学校

这些动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欺凌者通过伤害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受害者则在持续的伤害中陷入更深的自卑和无助。

04

破解之道:从理解到预防

面对校园欺凌这一顽疾,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构建全面的预防和干预体系:

  1. 加强社会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同理心和责任感
  2. 建立校园反欺凌机制:包括明确的规章制度、举报渠道和干预程序
  3. 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为受害者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4. 培养旁观者的保护行为:鼓励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挺身而出,制止欺凌
  5. 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研究表明,旁观者的保护行为是遏制校园欺凌的有效途径。然而,这种保护行为需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避免采用可能带来更大风险的攻击性策略。

校园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从心理层面深入理解其根源。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欺凌者和受害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和行动。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友善的成长环境,让校园欺凌不再发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