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到校园: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从舞台到校园: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2024年11月,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在西安盛大闭幕。为期11天的展演期间,来自西北5省区30家专业剧团的名家与新秀,以精湛的演技、地道的唱腔,为观众献上了17台大戏和120出折子戏,集中展示了近年来秦腔艺术创作的优秀成果。这场艺术盛宴不仅展现了秦腔艺术的勃勃生机,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秦腔角色行当的传承困境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角色行当的划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上,秦腔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中又细分为多种角色类型。例如,生行包括老生、小生等,旦行有正旦、花旦、刀马旦等,净行即花脸,而丑行则以幽默诙谐见长。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秦腔艺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才短缺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前秦腔演员培养面临严峻形势,尤其是武戏、武行人才匮乏。国家级院团稍好,地方院团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净行、丑行、武行等行当逐渐式微。这种人才短缺不仅影响了剧目的演出质量,也制约了秦腔艺术的长远发展。
创新发展:古老艺术的现代转型
面对传承困境,秦腔艺术界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努力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观众。
在第十届秦腔艺术节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尝试。例如,秦腔“二度梅”获得者李东桥带来的秦腔交响音乐演唱会《千古一帝》,将传统秦腔与现代交响乐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秦腔现代戏《生命的绿洲》在舞台设计上充满科技感,音乐创作则创新性地将信天游与秦腔有机融合。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由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倾力打造,音乐唱腔悲壮高昂,舞台效果大气磅礴。
除了艺术形式的创新,秦腔艺术界还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在数字化时代,秦腔艺术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例如,西安三意社、德风社的戏曲演员在直播间演出,每晚吸引超过5万戏迷在线观看。秦腔版《上春山》MV将古老秦腔与西安风貌融合,成为互联网上的“爆款”。这些创新尝试不仅让秦腔艺术“出圈”,也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喜爱上这门传统艺术。
未来传承:从校园到舞台
要让秦腔艺术薪火相传,关键在于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戏曲教育,将秦腔等非遗项目纳入校园课程。
在陕西兴平市逸夫小学,秦腔社团已成为学校的王牌项目。学校聘请秦腔表演艺术家担任社团辅导员,教学生进行秦腔基本功、唱腔、表演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校长张雷表示:“秦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希望孩子们能在唱念做打中传播风雅古韵、传承文化自信。”
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新闻中心主持人部主任申虹建议,精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中小学课堂,培育学生爱国爱乡的文化情怀。目前,陕西已在部分中小学开展传统体育进体育课、传统技艺进手工课、传统美术进美术课、传统音乐进音乐课的试点探索。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非遗校本教材已有近百种。
同时,演出实践也是培养年轻演员的重要途径。正如专家所说,“千学不如一演”,只有在演出中才能对所学技艺有更好地锻炼与提高。因此,戏曲院团应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多展示机会,通过演出实践促进他们的成长。
结语:传承与创新,让秦腔艺术焕发新生
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院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挖掘传统剧目、创新传播方式等措施,我们可以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正如一位秦腔艺术家所说:“秦腔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秦腔艺术代代相传,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