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一篇传世佳作的深度解读
韩愈《马说》:一篇传世佳作的深度解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文言知识
通假字
-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 “才”,才能。
-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文中“虽”“祗”“石”三字争议
在统编语文中,同学们常常会发现一些“错别字”、描述不一致的前后文、与自己认知不符的描述,从而感到疑惑。人民教育出版社统计了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27个“错误”,进行一一解答。此处只摘抄与本文有关内容:
- “故虽有名马”和“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虽”应该翻译成“虽然”还是“即使”?
- 从我们自身来看,是“虽然”,因为我们是先认识了伯乐,再经伯乐认识了千里马,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认识的先后顺序,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而从逻辑上来看,应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了伯乐。
主题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常考题型
-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理解评述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常见问题
-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 从我们自身来看,是,因为我们是先认识了伯乐,再经伯乐认识了千里马,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认识的先后顺序,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而从逻辑上来看,应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了伯乐。
- 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知马”。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一直未能得志。他所写的《马说》,与其说是谈马,不如说是谈人。韩愈在文中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层次划分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不只是指一个人,而是指能够识别和赏识人才的统治者。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反面论证了“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这一段首先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点出千里马的食量,然后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用三个“不”字句,层层深入地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具体表现。
第三段,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批判,从反面论证了“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这一段首先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揭示“食马者”的无知,然后用“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揭示“食马者”的狂妄无知,最后用“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揭示全文的主旨。
整体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文章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写起,令人耳目一新。接下来以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写出了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悲愤。文章写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作者再也按捺不住不平之感,不禁破口大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辛辣讽刺和强烈不满。
教学建议
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
赏析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
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这是韩愈散文的一大特点,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简析
《马说》是一篇论说文。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此文通篇托物寓意,巧用比喻,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宛转地说明道理,其构思精巧,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