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临,如何制定有效的电子产品使用指南?
寒假来临,如何制定有效的电子产品使用指南?
随着寒假的到来,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成为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近日,腾讯和网易相继发布2025年寒假未成年人游戏限玩日历,将未成年人可玩游戏时间限制在15-16小时之间。这一举措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游戏时间,但家长仍需制定全面的电子产品使用指南,以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不同年龄段使用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有关幼儿接触电子屏幕时间的建议报告。报告建议,2岁以下幼儿不要接触任何电子屏幕,2-5岁儿童每天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5岁以下儿童要想健康成长,必须减少坐下来看屏幕,或被限制在婴儿车和座椅上的时间,应当获得更高质量的睡眠,并有更多的时间积极玩耍。
制定使用规则:从家庭会议到具体执行
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师、江浦实验小学教师夏光清分析,孩子沉迷手机往往与学习动力不足有关。他们想从手机里排解压力、调节自我情绪,玩游戏很容易找到自我价值感、满足感和归属感。对此,夏光清名师工作站的老师们总结了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如果孩子还没有手机,最好不要给孩子买。父母要在现实生活中多满足孩子的社交需求,多一点用心的陪伴,如邀请孩子的好友一起踢球、爬山,陪孩子读书、举行家庭茶话会、逛博物馆等,让自己成为孩子值得信赖的倾诉。亲子重拾彼此信任感,关系融洽了,手机问题就不难处理了。
如果孩子容易接触到手机,那就建立规则,让手机的使用成为孩子自律的行为。特别是父母要克制玩手机的时间,带头不做“低头族”,特别是在餐桌上、睡觉前一家人都不允许玩手机,否则既影响消化,又影响睡眠质量。不妨让孩子保持上学时期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如上午背哪首古诗、下午完成数学哪部分练习,学习上有目标,学起来就有动力。即使父母白天上班,家有老人监督也行。记住一点:孩子玩手机,必须是家长在家的时间。
如果孩子拥有了一部手机,那就引导孩子健康使用手机,不让手机这个“信息高地”变成“成长荒地”。父母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责任,不是父母的责任。特别是暑假,可以和孩子“约法三章”,如约定每次玩手机的时间,20分钟必须歇一下眼睛,不可妥协;约定玩手机的地点,如必须当着爸爸妈妈的面玩,并坚决执行。这样慢慢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从而建立起学业、作息、游戏的界限。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老师周丽娜建议在寒假开始之前,召开家庭会议,明确利弊。“郑重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和孩子一起讨论商量,罗列电子产品使用的利弊,并达成共识。约法三章,遵守契约。和孩子讨论电子产品使用的时间、内容,注意要先跟孩子明确,作为监护人的家长有督促检查的权利和义务,避免遇到问题时孩子排斥。适当自主,灵活实行。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期间,家长给予自主空间。当孩子临时有查找资料的需要,未在规定使用期间,可与家长商量后使用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使用的三“限”
限时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规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比如学龄前的孩子不允许使用电子产品,小学的孩子每天使用累计不超过30分钟。
限空间。树立规则意识,要求在家庭的卧室、餐厅等地点不能玩电子产品,在户外的马路上不允许看手机。
限情境。要求孩子在写作业、吃饭等时间不接触无关的电子产品,帮助孩子养成专注的好习惯。
实用工具推荐:保护视力,提升效率
为了更好地执行使用规则,家长可以考虑选购一些辅助工具。例如,明基小白屏是一款专为儿童设计的护眼显示器,23.8英寸的大屏能有效减轻视觉疲劳。其雾面屏设计不闪屏、不反光、不晃眼,让孩子的眼睛始终处于舒适的状态。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一些学习类APP和在线资源,将电子产品转变为学习工具,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效率。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除了制定严格的使用规则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是防止沉迷电子产品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体育锻炼、艺术创作、阅读等有益身心的活动,帮助他们找到更多元化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家长应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结语
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能避免过度沉迷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制定科学的使用规则、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数字生活习惯,让电子产品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有益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