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机器人概念股爆发,2025年或迎商业化量产元年
A股机器人概念股爆发,2025年或迎商业化量产元年
2025年初,A股市场迎来一波强劲的上涨行情,其中机器人概念股表现尤为亮眼。1月14日,沪指暴涨2%,创业板指数更是大涨超4%。机器人概念股再度爆发,鸣志电器、三花智控等30余股涨停,市场成交额突破1.2万亿元,显示出投资者对机器人行业的高度认可。
这轮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海证券指出,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经过技术积累+政策刺激,复合影响因素的传导效应开始显现。2025年,厂商相继入场机器人本体制造,大厂持续布局AI大模型,全行业加速人形产链建设和商业化、量化落地,上游需求等待放量,维持对人形机器人行业“增持”评级。
在技术层面,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加码布局。OpenAI重新组建机器人部门,计划研发“通用”“自适应”“多功能”机器人;特斯拉CEO马斯克公布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预期量产目标,2026年目标是生产5万至10万个人形机器人。英伟达在2025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推出“世界基础模型”NVIDIA Cosmos,助力机器人更快学习和进步。
中国企业在这一轮机器人产业浪潮中表现抢眼。在2025CES上,英伟达公布的14家合作人形机器人公司中,中国厂商占据6席,包括宇树科技、小鹏汽车等。宇树科技的H1人形机器人集成双足行走、先进运动控制技术等多种功能;小鹏汽车的“老铁”身高178厘米、重70公斤,拥有62个主动自由度,可模仿人类动作并进行自然对话。
市场普遍看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高盛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中航证券分析师卢正羽表示,2025年具身智能(包括人形机器人)将继续发展,并逐步从本体扩展到具身脑。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将达到200万台。
从应用场景来看,人形机器人有望率先在工业制造、商用服务等B端场景实现突破,中长期则可能逐步拓展到家用服务等C端场景。环境感知模块、运动控制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核心,从发展路径看,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将遵循从硬件驱动到软件驱动的发展规律。
对于投资者而言,机器人行业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遇。华西证券认为,人形机器人2025年有望实现0—1的过程,特斯拉有望引领量产落地过程,华为入局有望重建国内生态,整机厂与核心零部件厂同步受益。整机厂受益标的特斯拉、赛力斯;零部件受益标的拓普集团、三花智控、柯力传感、鸣志电器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产业目前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面临着生产成本高昂、应用场景有限等诸多制约因素。投资者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相关风险,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