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艾叶:传统中药的十种功效与现代应用指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艾叶:传统中药的十种功效与现代应用指南

艾叶,又名蕲艾、灸草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子,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艾叶在中医中应用广泛,具有多种功效,包括通经络、燥湿止痒、活络止痛、温里温中、止咳化痰、安胎、祛风除湿、止血、调经、补阳、温经等。

艾叶的传统功效

通经络

艾叶的“通经络”功效在众多古代医籍中均有记载。《本草纲目》认为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其温热之性可温通经络。书中提到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说明其内服可驱除体内寒湿,而寒湿阻滞正是经络不通的重要原因之一。艾叶的温热之性,能促进气血运行,打通经络阻塞,改善相关症状。

燥湿止痒

艾叶的燥湿止痒功效在古代医籍中多有记述。《本草经集注》记载陶弘景以艾叶汁治疗癣疾,说明艾叶具有直接杀灭致病菌或寄生虫的作用,达到止痒效果。《名医别录》则记载艾叶可治下部疮,此处处“疮”多指湿热引起的皮肤病,艾叶的燥湿作用在此得以体现。《本草正》更进一步阐述,艾叶治疗下部疮,是因其“苦温燥湿,又能杀虫”,此处点明艾叶燥湿止痒的双重机制:一是其温热性质能驱散湿邪,二是其可能具备直接杀灭皮肤病原体的作用。

活络止痛

艾叶的“活络止痛”功效在古代医籍中多有记载,并因其应用方式与药性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陶弘景言其“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指出艾叶无论内服还是外用灸法,皆有止痛功效。《名医别录》更直接言其“主灸百病”,说明其在活络经脉、止痛方面的广泛应用。

温里温中

艾叶的“温里温中”功效在古代医籍中多有记载,并因其应用方式(内服或外灸)而有所差异。《本草经集注》记载艾叶可捣汁服用,止血,并能杀蛔虫;《本草汇言》则强调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适用于气血、痰饮等疾病,并指出外灸能治疗哮喘、骨蒸等症,内服则能“温中除湿,调经脉,壮子宫”。此处明确指出艾叶内服的温中功效,特别针对女性疾病有益。

止咳化痰

艾叶在古代医籍中被广泛记载,其功效远不止止咳化痰一项,但其温通特性确实与某些咳嗽痰饮类型相关。从多部经典医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探艾叶止咳化痰功效的端倪。《本草纲目》指出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其温热特性能驱散体内寒邪。许多咳嗽,尤其寒邪客肺所致的咳嗽,往往伴随痰液清稀、畏寒等症状,而艾叶的温热之性,便能温肺化痰,缓解咳嗽。

安胎

古籍记载中,艾叶具有安胎功效,其机理并非单纯依靠其温热之性,而是通过温经散寒、调和气血、温煦子宫等多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应用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谨慎施治。

祛风除湿

艾叶的祛风除湿功效在古代医籍中多有记载,其作用机理与药性表现,也因著述不同而有侧重。《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精辟地指出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说明其药性因炮制方法而异,生艾偏辛温,熟艾则偏苦温,皆具有温通经络的特性。其“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的功效,正是其祛风除湿的关键。

止血

艾叶的止血功效,在古代医籍中多有记载,其作用机理与用法也各有阐述。《名医别录》直接指出艾叶“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涵盖了消化道出血、肺部出血以及妇科出血等多种情况。《本草经集注》则提到艾叶捣汁可以“止伤血”,说明其生品亦有止血之效。《新修本草》更进一步指出艾叶可治“下血,衄血,脓血痢”,表明其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不同部位的出血。

调经

艾叶自古以来便是妇科常用药材,其调经功效在众多古代医籍中多有记载,主要作用机制在于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本草汇言》明确指出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能治疗因气血凝滞、寒湿等引起的经期不调。其温经作用可以改善因阳气不足、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补阳

艾叶的补阳功效在历代医籍中多有记载,并非单纯的温热之性,其作用机理更为复杂精妙。《本草经集注》记载陶弘景认为艾叶可捣汁灸治百病,并能止血。《本草正义》则更进一步阐述,艾叶的补阳作用并非简单的“热”,其“温升之性”在不同病症中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治疗里寒泄泻,艾叶的辛温升举能固护元气;治疗妇人下血,则是在中气虚寒的情况下,以《金匮》胶艾汤的温经升举之法,固阴和阳,而非针对血热妄行。此处可见艾叶的补阳并非一概而论的“助火”,而是针对虚寒之症,扶助阳气,以达到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的目的。

温经

艾叶自古以来即为重要的中药单方,其温经功效在众多古代医籍中多有记载。《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记载艾叶“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说明艾叶的应用方式涵盖内服和外灸,皆能达到治疗效果。《本草汇言》则明确指出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能治疗因气血、痰饮等因素引起的各种疾病,尤其强调其灸法之效,可“立起沉疴”。这说明艾叶温经的功效,并非仅限于某一特定病症,而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艾叶的现代功效

提升免疫力

艾叶具有调节免疫功效。其多糖类化合物等成分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病原体能力,预防感染性疾病。此外,艾叶促进淋巴结构发育成熟,提高淋巴球数量活性,增强免疫功能。

降血糖

艾叶中的多糖体、黄酮、挥发油等,有助于增强胰岛素的分泌及提升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进而降低血糖水平。此外,艾叶亦可促进葡萄糖代谢,减低肝脏中葡萄糖的合成,对糖尿病患者具备辅助治疗功效。

抗发炎

艾叶性温、味苦、辛,入脾、肝、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消炎杀菌的作用。艾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菌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中的艾蒿素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发炎反应,舒缓疼痛,对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疼痛、腰痛等疼痛性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此外,艾叶中的成分还可以减少细胞损伤、促进伤口愈合,对于皮肤感染、喉咙疼痛、口腔溃疡等问题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抗菌抗病毒

艾叶具抗菌作用,其成分挥发油、黄酮、单宁等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生长。艾叶亦能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炎症,对皮肤感染、喉咙疼痛、口腔溃疡等有一定缓解作用。

止痛功效

艾叶具有止痛的功效,因其内含艾蒿素、芳香族酮类化合物、挥发油、黄酮等成分。这些成分可促进血液循环、活络筋骨,进而舒缓筋骨疼痛。艾叶广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疼痛、腰痛等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对女性经期疼痛也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艾叶的运用方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工捣敷;或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艾叶的炮制

  • 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
  • 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
  • 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
  • 《本草衍义》:乾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
  • 《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治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 阴虚血热者慎用:艾叶性味苦辛温,具有温经散寒、止血安胎的功效,但阴虚血热者服用后容易出现热象加重、烦躁失眠等情况,因此应慎用。
  • 血热为病者禁用:艾叶有温热身体的作用,血热为病者服用后会加重症状,因此此类患者应禁止使用。
  • 孕妇禁忌:艾叶可以刺激子宫收缩,对胎儿不利,因此孕妇应避免使用艾叶。
  • 月经过多者禁用:艾叶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月经过多的人不利,因此在月经过多期间应避免使用艾叶。
  • 过敏体质禁用:部分人可能对艾叶产生过敏反应,对艾蒿素、挥发油等成分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 皮肤伤口禁用:使用艾叶贴敷时应避免贴在伤口、烧伤等受损皮肤部位,以免加重伤口。
  • 高热患者禁用:艾叶可以增加身体热量,对于体温已经偏高的人不利,因此高热患者应避免使用艾叶。

艾叶可治疗的相关疾病

心绞痛、霍乱、白带、子宫崩漏、胃及十二指肠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炎、痢疾、志贺杆菌病、细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子宫颈恶性肿瘤(子宫颈癌)、风湿性心脏病、胃肠道出血、子宫颈炎、上吐下泻、牙龈出血、吐血、大便脓血、月经淋漓不止、胎动不安、月经不调、腹痛、痔疮、疥癣、失眠、损伤、肺炎、疼痛、胎漏、腰痛、虚弱、低血糖、胞衣不下、糖尿病、咳嗽、湿疹

艾叶含有的化学成分

2-甲基丁醇、2-已烯醛、顺式-3-已烯-1-醇、α-侧柏烯、α-蒎烯、樟烯、香桧烯、β-蒎烯、1-辛烯-3-醇、对-聚伞花素、γ-松油烯、蒿属醇、α-松油烯、二甲基苏合香烯、樟脑、龙脑、异龙脑、4-松油烯醇、对-聚伞花-α-醇、α-松油醇、顺式薄荷醇、马鞭草烯酮、桃金娘醇、反式薄荷醇、反式香葦醇、顺式-香葦醇、乙酸-顺式-3-已烯醇酯、对-异丙基苯甲醛、葛縷酮、香葦烯酮、紫苏醛、乙酸龙脑酯、紫苏醇、香荊芥酚、丁香油酚、copaene、β-波旁烯、β-榄香烯、甲基丁香油酚、反式-丁香烯、β-金合欢烯、葎草烯、β-橄榄烯、反式-β-金合欢烯、β-芹子烯、γ-衣兰油烯、γ-榄香烯、α-衣兰油烯、丙酸橙花醇酯、ξ-蓽澄茄烯、十五烷醛、六氢金合欢烯基丙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棕榈酸、柠檬烯、α-水芹烯、异戊基环己烯、水合樟烯、反式-香葦醇、香茅醇、α-金合欢烯-4-醇、甲基异丙基苯、2-四氢吡喃甲醇、优葛縷酮、顺式豆薄荷醇、蒿属酮、薄荷酮、异薄荷酮、α-薑黄烯、二氢猕猴桃内酯、羽毛柏烯、柳杉二醇、魃蒿内酯、α-及β-香树树脂醇、无羁萜、α-及β-香树树脂醇乙酸酯、羽扇烯酮、羊齿烯酮、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酮、西米杜鹃醇、β-谷甾醇、豆甾醇、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反式苯亚甲基丁二酸、镍、钴、铝、铬、硒、铜、锌、铁、锰、钙、镁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