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毛泽东童年家庭背景揭秘:父母的影响有多大?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12:1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毛泽东童年家庭背景揭秘:父母的影响有多大?

毛泽东的童年是在湖南韶山冲度过的,他的父亲毛顺生勤劳致富,母亲文七妹善良虔诚。毛泽东在家排行第三,由于之前的两个哥哥早逝,父母对他格外宠爱。这种家庭环境不仅塑造了他的性格,也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伏笔。毛泽东在家中经常与父亲发生冲突,但也学会了反抗和斗争的重要性。这段童年经历,对毛泽东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01

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

毛泽东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毛顺生早年当过兵,回来后便用自己省下来的军饷好好置办了一些家业。他不仅把毛泽东爷爷典当出去的田产收回来,还经营了一些生猪、大米的小本生意,渐渐地家境好了起来。毛顺生精明能干是个很会打算盘的好手,他还有着克勤克俭的精神,一番苦心经营后在韶山冲里,毛家已经算得上是当地还不错的殷实之家。

家境有了起色后便娶了媳妇,之后他们接连生了两个孩子。1893年12月26日,毛顺生和妻子文七妹迎来了他们第三个孩子,并给他起了个石三伢子的乳名。这个孩子便是将来鼎鼎大名的毛泽东,毛主席。

02

与父亲的冲突与和解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严厉的监工,看不得毛泽东闲着,不是叫记账就是叫他去做农活。毛泽东从六岁那年就开始不断干着沉重的农活了。在主席心中,母亲永远是那么的温柔。母亲没有读过书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对子女很少苛责。她甚至是个“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在温柔母亲的衬托下,监工一样的父亲更显得严厉了。

毛泽东直言:家里父亲是一党,母亲他还有弟弟也是一党。毛顺生常常不给他们吃好的,偶尔也会拳脚相加。一次,毛顺生再一次当众责骂毛泽东,毛泽东便负气离开了家,父亲在后面追着他打。主席一气之下直接跑到池塘边,恫吓父亲要跳下去。父亲很固执,坚持要他磕头认错,主席最后无奈跪一条腿认错。毛顺生是个很“专制”的父亲,毛泽东十四岁那年还包办了一门亲事,虽然儿子一直不肯承认。

1910年,那年毛泽东17岁,正是青春年少的好年纪。毛顺生给儿子找了个好出路——去韶山70多里外的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毛泽东确实不想拘泥于小小的韶山冲,县城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于是欣然答应。不过表哥文咏昌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离韶山50里的湘乡县有一所高等小学堂正在讲授西方新学,教学方法很新式。比起当学徒当农民打一辈子的算盘,毛泽东更希望看更多的书去更大的世界。打定主意要外出求学后,为难的是该怎么说服自己这顽固的父亲。

毛泽东先后请八舅、堂叔等众多亲戚劝说父亲。毛顺生再“独断专横”也拗不过自己长大了的孩子,终于妥协放他离家。离家之前,毛泽东写下了那句经典名诗,并把它夹在父亲账簿里。其实《七绝呈父亲》是毛泽东改写的诗作。“孩儿立志出乡关”里的孩儿原是“男儿”,而“誓不还”原作为“死不还”。“男儿”变成“孩儿”,表达了对父亲的敬重孺慕。面对父亲,“誓不还”比“死不还”更委婉妥当。外出求学不知何日能归,毛泽东留下一诗表达的正是一个孩子向父母表明决心的坚定。

或许主席对父亲的数年的严苛、刻薄心怀不满,但父子之间也是又孺慕之情的。反抗父亲为他选的路走上新的路,也不开父亲的支持啊。七进私塾,外出求学。没有父亲的帮助是万万不能的。主席身上那种冲劲儿何尝不是来自那个敢于作一番事的父亲。作为严父,毛顺生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沉默严肃。他的背影坚实而有力,看似冷酷无情,却也不乏子女的深沉的爱和期望。毛泽东走向的那条正确的道路,他就是路上第一个导师。

03

母亲的影响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个善良、温柔的农家妇女,对子女很少苛责,她的慈爱与毛顺生的严厉形成鲜明对比。在毛泽东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温柔和理解成为他精神上的重要支撑。毛泽东曾说:“我母亲是一个很慈祥的人,她对子女很少苛责。她甚至是一个‘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母亲的这种品质深深影响了毛泽东,使他在日后成为一位既有坚定原则又富有同情心的领袖。

04

童年经历对革命道路的影响

毛泽东的童年经历,包括与父亲的矛盾、母亲的慈爱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对他后来的成长和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与父亲的冲突使他学会了反抗和斗争的重要性,而母亲的慈爱则培养了他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使他深刻理解了农民的艰辛,为他后来关注农民问题、领导农民革命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曾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也体现了他不满足于现状、勇于追求更高理想的决心。这种性格特质,正是他在革命道路上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童年家庭背景对其成长和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父亲的严厉与母亲的慈爱,塑造了他的性格,培养了他的反抗精神和同情心。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他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