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都江堰文化新作:100个故事配百幅国画,展现古城两千年文明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47: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都江堰文化新作:100个故事配百幅国画,展现古城两千年文明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提到成都的都江堰市,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这句话。都江堰这座城,因为有了治水建堰的李冰和青城创道的张陵而彪炳史册。但建城历史有2000多年的都江堰的故事又岂止这些。

一个引人入胜、深入人心的好故事,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就把听众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然后润物细无声地传达讲述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所谓“故事不难讲,讲好却不容易”。尤其是讲好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故事更是难上加上。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互联网时代,如何讲好城市故事,传递一座城市的独特声音,需要用心用情又用脑。散文集《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便是用心用情又用脑的代表。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深耕都江堰地方文化多年,学识渊博,笔力深厚,著作颇丰。其中,刘刚长期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出版有《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天府文化旅游全彩双语连环画《青城山》《都江堰》等,而另一位马瑛,也热心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出版有《堰城书生赋记集》《月是故乡明》等。

“我们怀着朝圣的心情翻阅了家乡的历史,自古蜀人几为鱼的洪荒到现在柳浪莺啼的和谐清明。”用这句话作为本书《前言》的开篇,足见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对都江堰这座城市的无限深情和热爱。在他们看来,都江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迢迢五千年,在秦时的湔氐道、汉时的青城山、唐时的导江县、宋时的永康军都留下了璀璨无比的文明印记。于是,这小小的县城,不仅因为有李冰和张陵,还因为有了杨玉环、徐花蕊的美丽,以及杜甫、陆游的吟唱而让天下游子忘归。而“千百年来,灌阳才人风生水起,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前如振臂一呼的王小波,后如蚕妇之吟的张俞。无论是江流接天之处,还是清馨孤香的宫观,无论是市井繁华街巷,还是稻菽芬芳的田野,都有故事曾经发生,莫不如琼浆甘露,丰饶着都江堰市本身”。

《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共讲述了包括《功追大禹赞李冰》《天府之源都江堰》《二郎寒潭伏孽龙》《马超率兵护大堰》《蜀中仙山道之源》《熊猫畅游都江堰》《黄帝访宁赐丈人》《药王搭棚识川芎》《板桥品茶青城联》《山深林密上皇观》《望帝春心化杜鹃》《赵公山上一捆柴》《大爱铸成夫妻桥》《王婆岩亦望坡岩》《李白青城读书台》《灌阳十景山水情》《古风蜀韵说西街》《藏宝青峰张献忠》《青城四绝话山珍》等在内的100个故事,每个故事只区区千字左右,却娓娓道来,语颇隽永。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其建成后,孕育成都平原,造就天府之国,即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杰作,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因此,《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的开篇便从李冰和都江堰水利工程说起。

▲《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一书插画(张法/绘)

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创建者,李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早期文献中关于他的记载简直是凤毛麟角。最早记录都江堰的《史记·河渠书》,司马迁只写了三个字:“蜀守冰”,有名无姓。在《功追大禹赞李冰》一文中,作者爬梳史料,找到了部分信息:“据传,李冰自幼聪慧,勤奋读书,12岁即能背诵《老子》《诗经》《论语》。少有大志的李冰饱读诗书,对自然科学尤其热爱。稍大,精天文、通地理的李冰游历全国,沿途做了许多有利于民众的好事,在全国渐有名气。秦昭王三十五年 (前272),经名相范雎力荐,昭王任命“李冰为蜀守”。李冰,时年仅30岁。郡守刚一到任,便与随员一道风餐露宿,溯江而上,直抵岷江源头。沿途记录历年水情,踏勘山势、水势,历经数月,带回大量珍贵的资料。之后,李冰废寝忘食,查阅大禹治水资料,在白沙 (今都江堰市龙池镇) 与城区之间反复勘察、比较,最后科学选定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堰址。”

▲《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一书插画(张法/绘)

都江堰有二王庙,所谓二王,指的就是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李二郎是否有其人,目前还是一个谜。不过,在《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中,关于李二郎的传说故事倒是不少。比如《二郎寒潭伏孽龙》,可谓精彩万分:“岷江水中曾经有一条孽龙,它时常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李冰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派儿子李二郎擒拿孽龙。李二郎与那孽龙从江中战到天上,又从天上战到江中,战了九九八十一个回合,终于将孽龙打败。孽龙见李二郎勇不可当,连忙虚晃一招,向西边云深雾重的大山中逃去。李二郎睁开三只眼巡视一阵,见孽龙正逃往中兴三溪两河,便与王婆商议,化成卖面的王婆在途中等候。孽龙又急又饿,见路边有个岩窝里扯着‘王婆麻辣面’的招牌,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卖面,便要了一碗面条吃。谁知这面条一下肚就变成了锁心锁肺的链条,顿时让孽龙动弹不得。二郎还原了真身,押着孽龙回到都江堰,把它囚禁在离堆下面的深潭之中,叫它永居寒流深渊,永世不得再作孽于人间。二郎化身擒拿孽龙的地方原来是山野岩窝,因为这个故事,现在都叫它‘王婆岩’,二郎囚禁孽龙的深潭便称之为‘伏龙潭’。后来,人们为感念李冰父子的恩泽,将建于离堆之上的‘范贤馆’扩建,改名为‘伏龙观’,以纪念其‘伏龙’的功绩。”

▲《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一书插画(张法/绘)

在这本书中,景点、人物、典故、传说、美食、诗词、音乐等无所不包。写到名菜——宫保鸡丁的来源时,“相传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在都江堰修堰时巡查江河,十分勤勉,为民效力,废寝忘食。一天,鱼嘴重建工程即将完工,丁宝桢在工地指挥民工,竟忘了时已过午,腹中饥饿难耐,便带着家仆走上二王庙下河街子寻填腹便餐。突然闻到一股子香味从附近一农家院中飘出,于是信步走进院中,只见一中年汉子正在灶房内炒菜。喜爱烹调的丁宝桢连忙走上前问汉子炒的是何菜,汉子答道:‘“爆炒鸡丁。’汉子热情地让丁宝桢品尝一下,丁宝桢毫不客气地尝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连忙又问道:‘既为鸡丁,为何这般鲜嫩?’汉子答道:‘此乃取当地土鸡鸡脯肉切丁,而外薄裹水淀粉以利于快熟且可防味泄,再配以花生、胡椒,加上白糖、盐酱油、料酒、葱、姜、蒜等调料,经旺火爆炒而成。成品色泽红亮,鸡丁细嫩,花生米酥脆,咸鲜香辣,佐酒、下饭均宜。’丁宝桢抚须点头,夹出盘中一带肉花生入口里,细细品味,果真是别有滋味。这道菜令丁宝桢回味悠长,走时百般不舍。他记准了地方,回府不久就遣人重金把汉子聘为家厨。每每远客到,必用此道菜为压轴菜招待客人,百吃不厌,世称美味。”写到青城山之“幽”,追根溯源,竟跟杜甫有关:“据载,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诗圣杜甫来游青城,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千古名句。他把青城山的特点作了精准的概括,以一‘幽’字让青城与天下名山共列于人间。”说到杨贵妃,人们对她与唐玄宗的爱情耳熟能详,但对其出生地却知之甚少。《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中讲述了都江堰落妃池的传说故事:“在盛唐荣华至极的喧嚣后,落妃池在春华秋实的日子里经过了一千多年,波澜不惊地静卧在迎祥寺旧址附近,偶尔有一两只翠鸟掠过池水,让野生的芦苇飘起几缕飞絮。相传,杨玉环少时并非天下绝色,且患皮肤病,一次偶然落入池中,被迎祥寺和尚救起,并且用茶叶水为她沐浴,杨玉环才一天一变,长成了沉鱼落雁之貌。明代杨升庵曾有诗咏此池:‘妃子池连玉女房,温柔近白云乡,光涵色界三千顷,润接华清第一汤……’落妃池的传说与杨玉环的出生地有关,她是否是都江堰人史上也从未断过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每个故事都配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张法的一幅国画作品,画艺精湛,集美学精神与文化蕴涵于一体。而且,本书的目录、《前言》《后记》均辅以英文,彰显了都江堰这座城市的国际范儿。

地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传承文化,守护文明根脉,才能鉴往知来,积淀乡情。在《后记》中,两位作者透露了创作目的:“让全中国、全世界的游客们更加了解都江堰,注目都江堰,向往都江堰;使都江堰人更详尽地了解吾乡故土,讲好自己家乡的故事,传播天府源头的声音,深爱这座古老并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从而生发出强烈的爱国爱乡之情。”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通过弘扬包括都江堰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其生机与活力,正是这本《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价值所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