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存栏1000头母猪:智能化猪场设计与布局方案
年存栏1000头母猪:智能化猪场设计与布局方案
随着现代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养猪已成为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以年存栏1000头基础母猪的智能化猪场为例,从生产流程、猪群结构、生产指标到栏舍分区及内部布局,提供了一套全面且实用的设计方案。
现代生猪养殖产业正逐步迈向“精细化、设施化、智能化”的新阶段。在猪场建设、环境调控及智能化饲养等方面,与传统养猪方式相比,已呈现出显著的变革。随着技术更新的加速,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成果层出不穷。为应对这一趋势,众多规模猪场开始探索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旨在提升生产效率并增强市场竞争力。本文将结合智能化猪场建设的现状,以及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例,以年存栏1000头基础母猪的猪场为例,详细介绍智能化猪舍的设计方案,以期为同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饲养生产工艺流程的组织方式
智能化猪场生产遵循“周”生产节律和全进全出模式,对猪舍进行合理分区。若生产规模较大,每个分区可独立成一栋猪舍。分区数量需依据智能化猪场生产流程参数进行科学计算。此外,智能化猪场能综合考虑饲养规模、饲料营养、设施设备及管理水平等多因素,灵活确定最适合的生产工艺并组织实施,以实现最佳规模效益。工厂化养猪通常以“周”为生产周期,全程饲养可分为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和六阶段。当前,我国智能化猪场多参照工厂化养猪工艺,采用配种怀孕舍、哺乳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等四阶段饲养模式。
在智能化猪场中,猪群结构至关重要。根据生产工艺和流程,猪群被划分为公猪群、母猪群、哺乳仔猪群、保育仔猪群、生长猪群和育肥猪群。合理计算猪群结构是猪场管理的关键,需结合生产规模和生产指标进行。每个猪场的技术和生产水平各异,因此,在计算猪群结构时,应依据自身情况拟定工艺参数,如母猪繁殖周期、窝平均产仔数及各阶段成活率等。确定参数后,通过公式逐项计算设计值,并结合实际进行修正,以确保更符合猪场的实际生产情况。
关于生产规模,通常以能繁基础母猪为基准进行核算。本案例中,我们将以能繁基础母猪数量为1000头来计算猪场规模。而成活率则是衡量猪场绩效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成活率=(期末存栏数+转出数)/(期初存栏数+转入数)。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中期成活率等关键指标,以全面评估猪场的生产状况。
成活率是一个时段性的统计指标,而存栏数则代表某一时刻的实时数据。由于无法确切知道猪只的死亡时段,因此,通常将死亡个体平均分配到整个饲养周期,并将存栏数的计算时刻设定在饲养期的中期,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这就是中期成活率的概念,其计算公式为(1+成活率)/2。此外,其他生产中期指标如保育猪的成活率,也可参照此方法进行计算。
年产胎数方面,理论值应按21日断奶期进行计算。以母猪生产周期(空怀7天+怀孕114天+哺乳21天)为基准,年产胎数应为365/142=2.57胎。而实际情况下,年产胎数通常介于2.4至2.45胎之间,这主要受到母猪不发情、不怀孕或流产等异常状况的影响。
胎产(健)仔数则受到猪种、饲养水平、健康状况以及配种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长大二元母猪的胎产(健)仔数通常在10至12头之间。
年死淘率方面,母猪通常为30%,公猪为35%,这反映了猪场中猪只的自然淘汰率。同时,公母比也是一个重要的生产指标,它表示基础公猪与基础母猪的比例。在人工授精的猪场中,这个比例通常设定在1∶100至150之间。
后备猪的培育也是猪场管理的重要环节。后备猪的培育合格率通常约为70%,而培育期则根据猪种和饲养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地方品种猪的培育期通常为16周(112天),而引进品种则为25周(175天)。这些生产指标共同构成了猪场管理的关键体系。
表1 智能化猪场生产指标
猪群结构计算
各阶段基础母猪存栏数:
产仔母猪数 = (提前转入天数 + 哺乳期) / 生产周期 × 基础母猪数
= (7天 + 21天) / 142天 × 1000头
= 197.2头
考虑到约有10%的母猪因各种异常情况不能进产房,实际产仔母猪数应为197.2头 × 90% = 177.5头。
配怀母猪数 = 基础母猪数 - 产仔母猪数
= 1000头 - 177.5头
= 822.5头
如前期限位35天,则限位母猪数 = 配怀母猪数 × (限位天数 / 生产周期)
= 822.5头 × (35天 / 114天)
= 252.5头。
存栏仔猪数:
先算出一头母猪年提供仔猪数,再根据规模、成活率和哺乳期进行计算。
存栏仔猪数 = 年产胎数 × 胎产仔数 / 365天 × 哺乳期 × 中期仔猪成活率 × 基础母猪数
= 2.45胎 × 10.5仔/胎 / 365天 × 21天 × 98%成活率 × 1000头母猪
= 1450头。
每天出栏仔猪数 = 年产胎数 × 胎产仔数 / 365天 × 中期仔猪成活率 × 基础母猪数
= 2.45胎 × 10.5仔/胎 / 365天 × 98%成活率 × 1000头母猪
= 69头。
存栏保育猪数:
先根据每天出栏仔猪数和保育饲养天数进行计算,再考虑成活率。
存栏保育猪数 = 每天出栏仔猪总数 × 保育期天数 × 保育中期成活率
= 69头/天 × 49天 × 98.75%成活率
= 3339头。
每天出栏保育猪数 = 每天出栏仔猪总数 × 保育成活率
= 69头/天 × 98.75%成活率
= 68头/天。
存栏育肥猪数:
同样,先根据每天出栏保育猪数和育肥饲养天数进行计算,再考虑成活率。
存栏育肥猪数 = 每天出栏保育数 × 育肥期天数 × 育肥猪中期成活率
= 68头/天 × 126天 × 99%成活率
= 8482头。
每天出栏育肥猪数 = 每天出栏保育数 × 育肥猪成活率
= 68头/天 × 99%成活率
= 67头/天。
后备母猪:
后备母猪存栏数 = 基础母猪数 × 年死淘率 / 后备猪培育合格率 / 365天 × 后备猪培育天数
= 1000头 × 30%死淘率 / 70%培育合格率 / 365天 × 173天培育天数
= 203头。
核心群母猪数计算如下:
核心群母猪数 = 年补充母猪数 / 后备合格率 / 保育成活率 / 仔猪成活率 × 2 / 胎产健仔数 / 年产胎数
= 300头 / 0.7 / 0.9875 / 0.98 × 2 / 10.5仔/胎 / 2.45胎/年
= 34头。
基于上述计算,1000头基础母猪的猪群结构可概述如下:
表2 1000头基础母猪猪群结构
栏舍分区及内部布局
在智能化猪场中,栏舍的分区及内部布局是关键。遵循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我们可以根据猪群的生产周期来合理划分栏舍。对于大型猪场,每个分区甚至可以独立成栋。以下是基于表2参数的栏舍分区及内部布局的计算方法。
栏舍分区
分娩舍:母猪需提前一周进栏,哺乳三周后空栏消毒一周,共计五周,因此可分为五个区。
保育舍:保育期七周加上空栏消毒一周,共计八周,所以应划分为八个区。
肥育舍:育肥期十八周加上空栏消毒一周,共计十九周,因此需划分为十九个区。
配怀舍:若采用完全限位饲养,则周期为18周,分为18个区;若采用前期限位后期群养,则限位区为5个,群养区为13个。
栏舍内部布局及面积计算
分娩舍通常采用双列或四列布局,通道宽度一般为1米。分娩舍的面积计算需考虑产床数量、产床宽度及通道宽度等因素。
保育舍多数为双列式,每列两端不设通道,仅在两列之间设置一条通道。其面积计算方法与分娩舍类似,需考虑保育栏数量、保育栏宽度及通道宽度等要素。
肥育舍同样多数采用双列式布局,面积计算方法与保育舍相同。
配怀舍的布局及面积计算则需根据饲养模式(如完全限位或前期限位后期群养)来确定。
限位栏的布局通常采用双列或四列设计,而群养大栏则多为双列布局。在某些猪场,配怀舍会被进一步细分为配种舍和怀孕舍,但这并不会影响面积的估算。对于限位栏,其面积可以通过计算长度和宽度来得出,即(每列限位栏数乘以限位栏宽)乘以(列数乘以限位栏长再加上(列数±1)乘以通道宽)。而对于群养大栏,其面积则需考虑群养阶段存栏数、每头母猪应分配的面积以及通道面积,其中每头母猪的面积需求通常介于2.2至2.5平方米。
此外,后备栏和公猪舍的面积需求也可根据其存栏数进行计算。在规划布局时,每增加一列就需要增设一条通道,因此实际的栏舍内部布局通常不会超过4列。具体的栏舍需求计算可以参考表3。
图2展示了1000头基础母猪规模场的分娩舍平面布局。每个单元包含4列,共计可容纳48头母猪,整个分娩舍共设计了5个这样的单元。为确保消毒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中一个单元被空置出来,而其余四个单元则投入使用,这样同时可容纳的母猪数量为48乘以4,即192头。
图3展示了1000头基础母猪规模场的保育舍平面布局。保育舍的设计同样考究,旨在为猪崽提供一个既安全又舒适的环境,确保其健康成长。
图4展示了封闭式育肥舍的分隔单元布局。整栋育肥舍被精心划分为4个区域,并根据场地条件,实际分隔区域数量可能达到19个或更多。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通常会建造4栋或5栋育肥舍,以确保每头猪都能获得充足的活动空间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图5展示了1000头基础母猪配怀舍的平面布局。这种布局考虑到了母猪的配怀需求,确保了每头母猪都能得到适当的照顾和空间。
表3:1000头基础母猪栏舍需求详细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