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三院团队突破意识障碍治疗,创新技术助七成患者改善
中大三院团队突破意识障碍治疗,创新技术助七成患者改善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昔权教授团队在意识障碍康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创新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正中神经电刺激(MNS)等前沿神经调控技术,成功帮助多名意识障碍患者恢复意识。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脑科学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更为无数陷入绝望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突破性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施加微弱的直流电流,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胡昔权教授团队发现,这种刺激能够促进大脑神经可塑性,改善神经功能,从而帮助意识障碍患者恢复意识。
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团队对20名意识障碍患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tDCS治疗,结果显示,70%的患者意识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其中3名患者成功苏醒并恢复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发现为意识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应用:正中神经电刺激(MNS)
正中神经电刺激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神经调控技术,通过低频电流刺激正中神经,信号可传递到大脑皮层,激发大脑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递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胡昔权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在一项针对30名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团队采用MNS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经过三个月的治疗,80%的患者意识水平得到改善,其中5名患者恢复了语言和运动功能,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这一成果表明,MNS与常规康复治疗的结合,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
专家观点:胡昔权教授
胡昔权教授表示,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意识障碍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神经调控技术,我们能够精准地作用于大脑特定区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这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为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胡昔权教授带领团队在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内的20余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s、J Neuroinflamma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上。
未来展望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神经调控技术在意识障碍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胡昔权教授团队正在开展更多临床研究,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团队也在积极推动这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让更多患者受益。
对于意识障碍患者的家庭来说,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无疑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正如一位患者家属所说:"看到亲人能够重新睁开眼睛,回应我们的呼唤,那种喜悦和感动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脑科学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更为无数陷入绝望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未来将有更多意识障碍患者能够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