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从“伤痕累累”到生态典范
小秦岭:从“伤痕累累”到生态典范
小秦岭,这座秦岭山脉的东延部分,曾因黄金开采而伤痕累累。如今,经过持续的生态修复,这里已重现生机,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典范。
从“黄金之山”到生态重灾区
小秦岭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这里曾是中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长达数十年的开采虽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山体破坏、植被消失、河流污染,小秦岭一度满目疮痍。
“壮士断腕”式的生态修复
2016年,小秦岭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保卫战”,涉及1189个坑口的封闭、2580万吨矿渣的清理。面对复杂的立地条件,修复团队创新采用“梯田式”“之字形”降坡固渣方法,在树坑底铺设可降解无纺布以固土保墒,通过“两次挖坑、两次覆土”的植树方法,成功解决了生态修复难题。
生态奇迹:从“黑水河”到“母亲河”
经过持续努力,小秦岭重现生机。五条黄河一级支流——枣香河、沙河、阳平河、十二里河、双桥河,再次清澈流淌。保护区内的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以上,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到49890个/cm³,是联合国卫生组织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24倍。
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这里已成为1997种植物和245种脊椎动物的安居之所,包括林麝、秦岭冷杉等珍稀物种。2021年,“小秦岭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实践”作为全国18个典型案例之一,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发布。
可持续发展:从“淘金者”到“生态守护者”
生态修复不仅是一场环境革命,也是一次经济转型。曾经的“淘金者”如今成了“生态守护者”。故县镇河西村的汉山景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今年已接待游客超23万人次,收入达2000多万元。村民孙鑫返乡创业,依托小秦岭的环境优势种植连翘,如今已发展到6000余亩,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小秦岭的生态修复之路,不仅让这片土地重现生机,更为全国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即使是最严峻的生态破坏,通过科学治理和持续努力,也能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小秦岭,这座曾经的“黄金之山”,如今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