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道教炼丹术:从外丹到内丹的修炼之道
《周易》与道教炼丹术:从外丹到内丹的修炼之道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还在道教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道教的炼丹术,无论是追求长生不老的外丹术还是修炼身心的内丹术,都离不开《周易》的阴阳五行理论。从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到宋明时期的道教易学,道教大师们借助《周易》的阴阳变易法则,探索炼丹成仙之道。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道教的教义,也为《周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周易参同契》与炼丹术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著作,将《周易》的卦象与炼丹术相结合,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基础。魏伯阳(151年~221年),本名魏翱,字伯阳,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 东汉时期炼丹理论家,尚书魏朗之子。出身高门望族,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曾率三弟子周燮、冯良、虞巡入上虞凤鸣山凤鸣洞炼丹服食。汉桓帝时,传术于同郡淳于斟。[3]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去世。
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是现存最早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著作,来源于黄老与《周易》,并参考古代炼丹术及炼丹古书,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后世奉为“万古丹经之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在世界科技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教科书和百科全书中均提及此书并有译本,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称它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历来注家很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化名空同道士邹欣),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等,均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魏伯阳早年在长白山云游时,获古人所撰《龙虎经》;又在往来京都洛阳和故乡密县之间,得到《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等“火记六百篇”,这些丹经是古人炼丹经验的结集,是古人在人类人体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智慧结晶。魏伯阳接受了古人和当时人的炼丹理论之后,开始了实验养炼,又经历了相当长的、无数次的反复实践,获得了真实的经验。魏伯阳面对自己的炼丹成果,产生了极度矛盾的思想:这些成果完全公之于世,不法之徒会借此欺世盗利,自己将受到天的谴责;这些经验完全是秘而不宣吧,那无疑会失传,将是终生十分遗憾的事。有违良知。就这样,在想写而又不完全写明、想传而不泄露天机的思想矛盾状态下,用自己高深的文学修养,精巧的文字表达能力,将他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了,这就是流传的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
《周易参同契》
【原文】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
坎离匡郭,运毂正轴。
牝牡四卦,以为橐侖,
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
执衔辔,准绳墨,随轨辙。
【译文】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
所谓乾和坤是阴与阳出入的门户,无论是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乾坤产生的,即万事万物都是由乾坤产生的,六十四卦可以类万物之情,正是这个道理。乾为纯阳正气,也称之为天,也称之为父,是轻清之气;坤为纯阴,也称为地,也称为母,是重浊之气,可凝结万物,所以为万物之母。乾坤产生了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这是八卦组成的四对阴阳体。八卦又生成六十四卦,所以说乾坤是众卦之父母。
坎离匡郭,运毂正轴
坎离是八卦在人身上的位置,这是指人的后天八卦,坎卦在人的下腹部,离在人体的心位。后天八卦在人体的排列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要达到使坎离换位成坤乾,就必须经过修炼返到先天状态,人的先天卦位在人身上的排列是:腹部为坤,心位为乾。乾为天,坤为地。所以修炼过程是扭转乾坤、重立天地的过程。扭转后天乾坤变为先天乾坤的过程就是后天返先天的过程,即返本还原返朴归真的过程。也就是凡人成为神仙的过程。后天八卦是文王八卦,先天八卦是伏羲八卦。这里的坎离是后天的。匡郭是将后天八卦设计成一个有中点的轮廓框架,象空中的球形体。运毂正轴。是以坎离为标志,在球形体内设一个轴,让坎和离旋转起来,同时也让其它六个相对应的卦旋转起来。即坎转向离,实现乾坤定位。震兑旋转,实现坎离。艮与坤旋转,实现震巽,乾巽旋转实现艮兑,实现后天返先天的目的。
牝牡四卦,以为橐侖。
这是说四对阴阳卦也叫四对雌雄卦,实现了后天返先天,就象婴儿在圆球状的胎包内一样,先天八卦运作正常。八卦运作方位所形成的路线就是一个球形,所以叫橐仑。
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执衔辔,准绳墨,随轨辙。
覆是全方位盖住,冒是按照执行。就是说按照八卦的阴阳转化规律执行,达到全方体球形的运动轨迹,就象一个人站在中间,拉着绳子,上马跑圈一样,把缰绳定好尺寸,让马跑的圈要沿着设计好的轨道运行。这就是说后天返先天的这个球形阴阳轨道不能偏转,不能离开它的轨道。以意领气,意是气的马,让气纵横十方、弥伦八极为覆冒阴阳之道。
【原文】
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记。
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为六十四,刚柔为表里。
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如次序。
既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日辰为期度,动静有早晚。
【译文】“数在律历纪”这是说以上的八卦运行规律及数理变化与历法是一样的,因为大自然有五行运作的规律,它的运行记数方式是五行八卦和六气组合而成的,自然间的气水变化规律是10天一循环,地下的水气是12天一循环,无论是天上的水气还是地下的水气都是遵循五行的规律与三阴三阳六气运作的,而人体先天八卦五行及人三阴三阳气脉都与大自然相应。但是进入后天由于人的六根用事,人体的五行八卦及三阴三阳错位,人失去了真人的状态,开始了生老病死的苦恼。人修炼必须使人的五行八卦、三阴三阳与大自然的五行八卦三阴三阳合一,从而达到人天合一的程度,使人从万物回归到先天无极态,所以人修炼的方式与历法应是相一致的。
月节有五六
是说每一个月有30天,一年共十二个月,五是按五行的十天干排列,节气是二十四节气,按四季划分,每季之节气地支是用阴六阳六排列。
经纬奉日使
是说八卦运行的方法纵在经线上横在纬线上。运行路线每圈是一天,转一百圈相当于一百天,每一圈的运行都与五行六气相符合,八个方位阴阳共四对,每对都含有五行六气的运行规律。
兼为六十四
是说太阳运动规律与月亮运行转换是按十天干乘六,十二地支乘五组合的运动规律。他们运行的组合符合了每一运动圈的一对阴阳转化,也与五行八卦六气的转化相一致。因为每一圈动作过程都有八个方面的转化规律存在,满六十四卦之数。
刚柔有表理
是说按照人身与自然相应的方法修炼,内里刚强不动,外表弱柔似水,内阳外阴中间无为,外表有为,内无为,进入空态,外有为化作柔态。内刚为金,外柔为水,即水中有金生。
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如次序,既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
在早晨时对应人体的卦位是屯卦值班。到太阳落山对应的是人体蒙卦,屯是物产生之时,是阴求于阳,阳生之时,蒙是形成之时
外丹术与内丹术
炼丹术分为外丹术和内丹术,外丹术追求通过药物炼制达到长生不老,而内丹术则注重修炼人体内的精、气、神,将身体视为炉鼎,在体内炼成“金丹”。《周易》的阴阳变易法则在外丹术和内丹术中都有广泛应用。
外丹术依赖金石铅汞等药物在炉鼎中冶炼金丹,但其带来的中毒身亡的惨痛教训,促使道教徒转而注重内丹术的修炼。内丹术以《周易》阴阳、图卦说为理论框架,将人体视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料,通过炼形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的修炼过程,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内丹修炼的过程分为筑基准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四个阶段。筑基准备是修炼的前提,要求道士或道姑调理好自身,达到精全、气全、神全。炼精化气是修炼的“初关”,目的是使体内精、气互化互凝,结成先天之气。炼气化神是“中关”,将精、气、神炼至更高层次的“统一”状态,凝结成“圣胎”(内丹),使修炼者得以长寿还童。炼神还虚则是更高层次的修炼,追求与天地合一,达到虚化成仙的境界。
《周易》在道教修炼中的地位
《周易》在道教修炼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阴阳交感与阴阳推移思维成为炼丹术的指导思想。道教认为,成仙得道,一方面要依靠自然提供的素质,不能违背自然的法则,另一方面又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改变所禀受的自然素质,从而延长寿命。《参同契》说:“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谓圣人依自己智慧和才能,观察阴阳推移和交感的法则,并按其法则炼丹运火,即可以创造奇迹。五代彭晓解释说:“窥天地之窍,盗阴阳之精,识造化之根,辨符应之休,相生相克,进退诎伸,皆在乎掌握,故日易统天心也”(《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此即道教典籍《翠虚篇》所说:“每常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引)。魏晋时期的道教大师葛洪于其《抱朴子》中,认为人禀气而有生命,出于自然,但人获得生命后,即为我有,为我所制,通过人为的修炼,可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死。如其所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内篇·对俗》)。此种修炼观,正是《易传》说的“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的表现。
结语
《周易》与道教炼丹术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实践的深度融合。《周易》的阴阳五行理论不仅为炼丹术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成为道教修炼体系的核心。从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到后世的内丹术修炼,道教徒们不断探索如何通过阴阳调和实现长生不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奥秘的深刻思考。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道教的教义,也为《周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