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孩子智慧与勇气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孩子智慧与勇气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不仅展现了司马光个人的智慧和勇气,也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可以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很多启发。
故事背景与教育价值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实际上应该是“司马光砸瓮”。据《宋史》记载,原文是这样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个故事展现了司马光在危机时刻的冷静和智慧,以及他勇于解决问题的精神。
现代教育启示
这个故事对现代教育有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培养冷静与智慧:在危机时刻保持冷静,运用智慧解决问题,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司马光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惊慌失措,而是迅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冷静和智慧,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的品质。
鼓励创新思维:司马光没有选择传统的救援方式,而是选择了打破常规,用石头砸破水瓮。这种创新思维在现代教育中尤为重要。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跳出传统思维框架,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培养主观能动性:司马光没有等待成年人的帮助,而是主动采取行动,用自己的力量救出了同伴。这种主观能动性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视的品质。它鼓励孩子成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问题的逃避者。
教育方法与实践
那么,如何将这些启示应用到现代教育中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育建议:
亲子共读与讨论:通过与孩子一起阅读司马光砸瓮的故事,引导他们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模拟游戏与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和决策过程。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同理心,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决策能力。
提出挑战性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孩子深入思考。例如,可以问孩子:“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提问与探索: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供多样化的经验:让孩子接触不同的领域和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激发创造力。例如,可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或者参加各种兴趣班。
案例分析
一个14岁孩子的母亲在阅读一些鸡汤类书籍后觉得应该对孩子进行“放养式教育”,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成长,于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很迁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为孩子做服务,孩子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在小学阶段孩子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问题,因为学习任务比较轻,有较多的娱乐时间,孩子勉强能适应。但这个孩子上初中以后,住校要求没收手机,孩子由于自我中心人格,自己决定不上交手机并偷偷隐藏手机,每天晚上玩手机到凌晨才睡觉,白天上课打瞌睡,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上述状态持续了一学期。
老师发现孩子私自藏手机之后告诉家长,家长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后,孩子拒绝回家了。母亲非常着急,前来我院心理咨询门诊咨询,询问咨询师应该怎么办。
母亲非常后悔,因为自己放养式的教育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咨询师表示:孩子目前已经形成了自我中心特质,如果家长非常武断的没收孩子的手机,孩子可能会发生极端行为,包括不回家,流落街头,甚至会干出很多其他出乎意料的事情,比如偷盗或欺骗,从而达成自己使用手机的目的。并且孩子在外流浪的生活会给生命安全带来风险。现在最好的做法是把手机还给他,先把孩子安全地哄回家。并且现在不适合用落差很大的方式去严格管教他,孩子会适应不了。
可以告诉孩子:你想玩手机就玩吧,并与老师商议给孩子开一个绿灯,只要保证孩子在学校上学,不辍学,允许孩子边玩手机边上学。
母亲按照咨询师的意见照办了,孩子在校表现逐渐向好。
后续咨询中,咨询师问孩子,你既然可以玩手机,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孩子表示自己成绩太差,不好意思,还是希望自己的成绩过得去才行。孩子就以这种方式读完了初中。
咨询师告诉妈妈,只有以这种方式,孩子才能保持在学校里上学,有一个相对完善健全的生长环境,同时保证他能参加中考。
中考以后孩子母亲询问咨询师孩子应该去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咨询师建议给孩子选择相对严格的学校,因为严格的学校环境代表强大严厉的客体,可以打破孩子自我中心的主体性,将客体的世界引入到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矫治是有作用的。
母亲给孩子选了一个严格的学校,上高中的时候这个孩子仍然是中等或者中下的成绩水平,随着上学过程的发展,同学们都开始卷起来,在高三的时候,孩子受学习环境的影响,也开始去努力学习,并取得了比较不错的高考成绩。
母亲在咨询师的建议下,给孩子报了军队大学。
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教官们走林荫小道,而学生必须走大路。这个孩子又开始去挑战规则,非要去走林荫小道,后来被教官发现,连续关了三次小黑屋之后孩子开始遵守学校的规则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在严厉的客体下,会学着遵守规则,遵守底线。单纯放养的养育方式实则是放弃了父母角色的主体性,也让孩子失去了客体的世界。孩子在一个纯粹的主体世界里去成长,可能就会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比如在成长过程中我行我素,随心随欲。
如果孩子的家庭已经无力带给他这些约束和限制,那借用我们社会的规则和法则,在严厉的社会体系下,还是可以重塑孩子的底线意识和规则意识。适度的严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与呼吁
司马光砸瓮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个教育的典范。它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品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培养孩子的冷静、智慧、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这些品质将帮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像司马光一样,冷静地分析问题,智慧地解决问题。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品质传递给下一代。让我们从司马光的故事中汲取智慧,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更多像司马光一样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