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古今交融的新典范
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古今交融的新典范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这句诗生动描绘了广州荔枝湾的美丽景象。作为广州的历史见证者,荔枝湾历经两千余年的沧桑变迁,从昔日的广州中轴线到如今的复建新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近年来,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微改造,成功实现了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完美融合,成为广州城市更新的典范。
“绣花”功夫下的微改造
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微改造”的方式。这种改造方式不同于大拆大建,而是像绣花一样,一针一线地对街区进行精细化提升。广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以十五运会为契机,统筹各区开展城市品质提升,通过精细化的“绣花”功夫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以文化传承为核心,以完善功能与公共空间优化为抓手,逐步打造出新旧交融、互为赋能的城市新形态。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充分尊重原有的街巷格局和建筑风貌,力求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注入现代生活的便利。例如,在多宝路-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工程修缮外立面时,遵循原貌,比如原本是水沙石的墙面,在修缮时使用了模仿水沙石的涂料;居民楼新铺的马赛克颜色,借鉴了楼宇外立面原有的颜色,不大修大改。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则以“人情恩宁”为主题,以“小规模渐进式”模式保护和活化历史资源,鼓励居民结合传统民居,发展特色商业,兼容公共服务与文化活动,连通恩宁路南北两侧街巷,承接永庆坊外溢功能,串联社区公共空间骨架,打造文化生活街区。
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上,更体现在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创新上。在荔枝湾,六合砚池的景观节点生动呈现“笔墨纸砚”的岭南文化意象。文塔作为广州市历史悠久的文化地标,此次改造坚持“尊重原貌,优化功能”的理念,融入岭南建筑特色,以优雅的灯光设计重现了“笔墨纸砚”的文化意境。沿岸还通过历史符号融入现代城市家具,赋予文化符号新的生命力。
荔枝湾时敏广场的设计以“推开满洲窗,看新荔枝湾”为理念,将岭南传统元素巧妙融入现代城市景观。项目通过定制城市家具,将满洲窗套方、云纹、风车等经典岭南纹理融入步道铺装、台阶收边和指示标识等景观细节。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不仅让市民在现代化的城市空间中感受到岭南传统之美,还让传统与现代在街区中交相辉映,进一步增强了历史与文化的共鸣。
改造带来的多重效益
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变化。对于居民来说,改造改善了居住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例如,多宝街居民楼之间的公共空间被多户居民擅自“圈地”,让原本狭窄的通道变得昏暗、混乱。在此次项目中,相关部门与周边居民积极沟通,共同将公共空间还路于民。现在,狭窄的楼宇通道通风、整洁,还串联打通了永庆坊景区。对于游客而言,改造后的街区更具吸引力,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据统计,自永庆坊二期项目全面开放以来,高峰时节,游客流量达18万人次/日。
更重要的是,改造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在永庆坊,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应运而生,聚集了十余间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展岭南文化艺术的体验、展销、培训等活动。广钟非遗传承人魏广文表示,多个非遗项目的集聚,让永庆坊形成了较完备的非遗生态系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借用永庆坊的研学资源,研究院正在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研学游课程,此外还将举办各种广钟文化交流活动、销售开发文创产品。
未来展望
荔枝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广州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未来,随着更多改造项目的推进,荔枝湾将成为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文化街区,为广州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