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有讲究:这些药物不能掰开,还有四大用药误区
服药有讲究:这些药物不能掰开,还有四大用药误区
近日,一则关于女子因掰开药片服用而昏迷的新闻引发关注。这起事件再次敲响了用药安全的警钟。哪些药物不能掰开服用?常见的用药误区有哪些?如何避免“良药”变“毒药”?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从一个案例说起
40多岁的张女士(化名),患有高血压,日常需服用降压药。最近她血压不稳,以为是药量不足,便自行增加药量,并用牙咬碎降压药后服用了大半片。
随后,张女士在半小时内出现两眼发黑、冷汗直流等症状,甚至瘫倒在沙发上,血压几乎无法测量。
案例分析
张女士服用的硝苯地平控释片,需缓慢释放于体内。若咬碎、掰开或研磨服用,大量降压药会迅速进入体内,导致血压急剧下降,极为危险。
不能掰开服用的药物
控释片、缓释片
控释片和缓释片因剂量大需缓慢释放以维持药效,分割服用会影响其控释缓释作用,严重时可能导致药物中毒。
肠溶片
肠溶片外层有肠溶衣,为了确保药物在肠道内溶解,掰开服用会使药物在胃内提前溶出,可能因受到胃酸等影响而失效并刺激胃黏膜,导致不适。
胶囊
胶囊如果被打开服用,药物可能无法在预期的部位释放,使得药效减弱并可能加重胃肠道不适。
泡腾片
泡腾片含有有机酸和碳酸氢钠,泡腾片遇水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直接服用有窒息和胃穿孔危险。因此,必须在用冷水或温开水溶解后,等到气泡消失再服用,禁止直接吞服或含服。
温馨提示
通常,有刻痕的药片可按刻痕掰开服用,但不可咀嚼或研磨。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
常见的用药误区
误区一:用饮料送药
牛奶、果汁、茶水、可乐等常见饮料在与药物同时使用时,都可能产生相互作用,这不仅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牛奶中的钙质、磷酸盐等成分也容易与药物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反应,形成难溶性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
果汁或酸性饮料在与某些药物同服时,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例如,用果汁送服复方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和黄连素、乙酰螺旋霉素等糖衣抗生素时,会加速药物的溶解过程,从而可能损伤胃黏膜,严重时甚至导致胃黏膜出血。
茶叶中含有18%~36%的茶多酚成分,这一成分对药效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金属类药物、酶制剂类药物、一些中药以及催眠、镇静类药物,都应当避免与茶水同服。
为了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在服用药物时最好使用40℃~50℃的温水进行送服。
误区二:中药太苦,加点糖
除非有医生特别交代,否则在服用中药时通常不能自行加糖。
常用的白糖、红糖和饴糖等都具有特定的性质,可能会改变药方的功效,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中医提示:若中药味道过于苦涩,可以考虑加入甜叶菊或少量蜂蜜来中和口感。
误区三:睡前吃药利于吸收
许多人认为吃药后立刻入睡有助于药物吸收,但药监部门提醒,这样做可能导致药物粘在食管上,造成食道损伤。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采用直立或端坐姿势,服药后稍作停留,利用药物自身重力帮助药物快速通过食道。
误区四:保健品代替药品
保健品与药物虽可能含有相同或相似成分,但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
切勿轻信保健品能“包治百病”的说法。保健品只是对日常饮食的补充,有效成分含量通常低于药品,无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其他注意事项
用药时间先后顺序需谨记:患者在服药前需注意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和先后顺序,否则可能影响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中药与西药通常应间隔半小时服用。滋补药品宜饭前服用,无特别提示的药物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宜饭后半小时服用。服用镇静催眠药物期间应避免饮酒,因酒精和催眠药均有中枢抑制作用,同服会加重不良反应。
药品储存有讲究:患者在服药期间需注意药品的储存条件,包括温度和湿度等,以确保药品疗效不受影响。如胰岛素等生物制剂需在2℃到8℃内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使其失活。此外,部分药品对光线敏感,见光易分解,需避光保存。因此,患者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储存要求,并妥善保存药品,以免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在服用药物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遵医嘱,如果有疑问应咨询医生或药师。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