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教你防电诈:揭秘新型诈骗手法及防范要点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教你防电诈:揭秘新型诈骗手法及防范要点
暑假期间,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增多,电信诈骗分子也盯上了他们。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近期接到大量关于未成年人遭受电信诈骗的咨询,其中一种新型诈骗手法尤其值得关注。
恐吓“要抓父母坐牢”的诈骗手法
“你是未成年操作,导致我们账户被冻结,如果不配合激活,就会直接划扣你父母的财产,还会抓你父母坐牢!”13岁的琪琪(化名)看到手机屏幕上这样的威胁信息,吓得差点哭了出来。随后,她向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咨询,寻求帮助。记者近日获悉,该中心已接到全国各地上百件以未成年人给红十字会捐款冻结账户为名实施诈骗的咨询。
诈骗分子通过诱导未成年人捐款,然后以家长手机作为担保验证,威胁不配合解冻将导致父母坐牢。骗子使用伪造的公安局调查通知书等恐吓手段,使未成年人恐慌并听从他们的要求。
陈强律师表示,这些针对未成年人的骗术并不算高明,甚至很拙劣,但为何对未成年人屡试不爽?申文静中队长认为,电信诈骗越来越朝着根据不同人群实施精准诈骗的方向发展,针对未成年人的骗术也是专业诈骗团队精心设计的。
为什么未成年人容易受骗?
通过梳理咨询信息,陈强律师发现,这些被诈骗的未成年人以12岁-15岁为主。他们接触网络、浏览社交平台的机会和时间更多,有的喜欢玩网络游戏,有的追星。他们已经可以熟练使用QQ、微信、支付宝,甚至绑定银行卡、验证码转账等操作,但相对于更大的孩子和成年人,又欠缺防范意识。
心理特点: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防范意识。
网络使用习惯:他们频繁使用社交媒体、游戏平台等,容易接触到诈骗信息。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有一定的自主支配时间,更容易在没有监护人监督的情况下上网。
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规则和法律后果缺乏深刻理解,容易被诈骗分子的恐吓话术所影响。
如何防范未成年人电信诈骗?
家长层面
妥善保管手机和支付密码:不要让孩子轻易接触到家长的手机,尤其是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案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孩子识别常见的诈骗手法。
关注孩子的网络活动:了解孩子经常访问的网站、使用的APP以及网络交友情况。
学校层面
开设网络安全课程: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开展专题讲座和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反诈知识宣讲,组织相关主题班会等。
加强家校合作: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
社会层面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法规,明确各方责任。
加强网络环境治理:网络平台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审核力度。
开展公益宣传活动: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普及反诈知识,提高公众意识。
构建多方联动防护体系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基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积极回应各方关心关切,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设置“网络素养促进”专章,明确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并明确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的责任义务。
作为“网络原住民”,未成年人具备先天的互联网思维和行为习惯,他们更愿意以平等化的方式沟通,以生活化的场景学习,以社交化的方式传播,以年轻化的话术交流。社会各界也应共建和谐友好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需要牢牢把握这一群体的认知特点和行为规律,以当下未成年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讲故事、明道理,让网络安全意识在未成年人心底生根发芽。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征程上,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掌握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技能,文明上网、安全用网,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护航他们的健康成长,全社会需要共同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