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教你如何做到清正廉洁
包拯教你如何做到清正廉洁
包拯,这位北宋名臣,以其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形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他不仅在古代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清廉故事,其精神更是跨越千年,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包拯的事迹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学习如何做到真正的清正廉洁。
包拯的廉洁精神:铁面无私,刚正不阿
包拯(999-1062),字希仁,出生于安徽合肥。他29岁考中进士,历任县官、京官、御史、开封府尹等职,最终官至枢密副使。包拯的廉洁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铁面无私,不畏权贵
包拯在担任端州知府期间,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廉洁作风。端州以出产高品质的砚台闻名,这些砚台不仅受到朝廷重视,甚至被视为皇室的御用物品。历任端州知府,往往借助砚台的进贡机会,谋取巨额利益。包拯的前任知府们通常会通过多收砚台,进贡朝廷之外的余下部分私自出售,从中获利。然而,包拯到任后,彻底打破了这一贪腐的链条。他严格按照规定收取贡品砚台,不多收一块,甚至拒绝了那些以“孝敬”名义送来的砚台。
刚正不阿,坚持原则
包拯性情耿直,不怕得罪人,所以权贵畏惧之。他恪守孝道,初做官时,因为父母年老,主动解官归乡,人生最要求上进的十年就这样过去。他清廉守正,衣服、器用、饮食一如布衣百姓,并且定下家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勤政爱民,关心民生
包拯长期在地方工作,最有名的就是他知开封府的一年半。《宋史》载一事,包拯上任伊始,便敞开衙门,使得百姓得以进入大堂,直接向自己告状。包拯频繁上疏谏言,涉及吏治、朋党、冗费、财政、边备诸多方面,后来有人将他的171篇奏议整理成了一个集子,名为《包孝肃公奏议》。包拯作为改革家的高瞻远瞩,尽在其中。
现代社会的廉洁挑战
在现代社会,廉洁问题依然严峻。权力寻租、贪污腐败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儒家廉德思想为现代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在儒家看来,个人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基础,而“廉德”则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廉”,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强调君子应保持清正廉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此外,《大学》中也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修养作为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前提。
包拯精神的现代启示
包拯的廉洁精神,对现代人尤其是公职人员具有重要启示:
自律与制度的双重保障
包拯虽然享有每年18000贯铜钱的高薪(相当于现代1367万元人民币),但他始终保持简朴生活,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捐赠贫困百姓。这种自律精神,与现代“高薪养廉”制度相得益彰,为公职人员树立了榜样。
家风传承的重要性
包拯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体现了家风在廉洁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依然是培养廉洁意识的重要途径。
廉洁文化的创新实践
唐山劳动技师学院等院校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活动、数字化平台等多种方式推进廉洁文化建设,这些创新实践正是对包拯廉洁精神的现代诠释。
包拯的廉洁精神,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包拯精神,将其融入现代廉洁文化建设中。正如包拯墓碑上所刻的家训,廉洁不仅是为官之道,更是立身之本。让我们以包拯为榜样,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推动廉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