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胡瑗:以教育理想诠释“胡不归”的北宋名儒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11: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胡瑗:以教育理想诠释“胡不归”的北宋名儒

“胡不归”这个词,最早源于战国时期胡翼的故事。他在国家危急时坚持原则不肯投降,最终失踪不归,被后人称为“胡不归”。这个词语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达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与期盼,如《诗经·邶风·式微》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在现代社会中,“胡不归”也用来形容一个人离开家乡或现有生活去追求更高理想。

北宋时期,有这样一位教育家,他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诠释“胡不归”的精神内涵。他就是胡瑗,字翼之,学者尊称其为“安定先生”。胡瑗的一生,是为教育理想执着追求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胡不归”。

胡瑗出生于993年,祖籍陕西路安定堡,故自称安定人。他自幼聪颖好学,7岁就能写文章,13岁就通晓五经,被乡邻视为奇才。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却并不顺利。20岁时,胡瑗离开家乡,前往山东泰山求学。在泰山栖真观,他与孙复、石介等人一起研习圣贤经典,十年不归。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收到家书,他只看“平安”二字,便将信投入山涧,不再展读。

1024年,30岁的胡瑗南归,却在随后的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面对七次落第,他没有气馁,而是痛下决心放弃科举,转而投身教育事业。1032年,40岁的胡瑗回到家乡泰州,在华佗庙旁创办了安定书院。他以祖籍安定命名书院,立志要为天下培养有用之才。

胡瑗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深深影响了宋代乃至后世的教育发展。他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教育思想,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他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将学生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主要学习儒家经典,治事斋则分为治民、讲武、水利、历算等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方向。这种教育模式,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分科教学的先河,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胡瑗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他提倡“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亲自制订了一系列教育规章制度,如寄宿制、严格校规等,这些制度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胡瑗还非常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和音乐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射箭、投壶等体育活动,用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他特别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经常组织学生游历名山大川,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胡瑗的教育成就得到了朝廷的认可。1036年,经范仲淹推荐,他以布衣身份参与制定雅乐,被破格提拔为校书郎官。此后,他在多地讲学,1041年调任密州观察推官,不久又应湖州太守滕宗谅之邀,到湖州州学任主讲教授。他在湖州创立的“湖学”,成为宋代教育改革的典范。104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将胡瑗的教学法编为《学政条约》,颁行全国,兴办中央太学。1052年,胡瑗升任国子监直讲,主持太学,其教育理念得以在全国推广。

胡瑗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分斋教学制度,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分科教学的先河;他制订的教育规章制度,如寄宿制、严格校规等,成为后世教育制度的重要参考;他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启示。胡瑗的教育成就,使他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成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1059年,胡瑗病逝于杭州,谥“文昭”,葬于浙江乌程何山。他的一生,正如“胡不归”所象征的那样,为了教育理想,执着追求,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胡瑗的精神,正如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一样,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