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存少有装饰艺术浴室将消失,专家呼吁保护
上海现存少有装饰艺术浴室将消失,专家呼吁保护
“丽水浴室”这四个字,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段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位于上海老城厢府谷街的丽水浴室,建于1936年,是上海现存少有的装饰艺术风格浴室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这座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浴室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尽管如此,它依然承载了许多上海人的美好回忆。最近,一则关于丽水浴室的视频再次引发了市民的关注,让人们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
一座城市的“澡堂记忆”
上海人把洗澡叫作“汏浴”,在很多年前,浴室曾是上海人非常重要的洗澡场所。丽水浴室位于南市老城厢府谷街,建于1936年左右,承载了附近许多居民的回忆。几年前,随着上海旧里改造进入收尾阶段,丽水浴室为配合征收工作,于2021年6月1日结束营业,为这家经营历史长达80多年的老浴室画上了句号。
上海作家、老报人、新闻学教授倪祖敏出生在老城厢的乔家路并生活了大半辈子。多年前,他曾经去府谷街的丽水浴室洗过澡,倪祖敏告诉记者:“以前老城厢的浴室很多,我父亲因为喜好泡澡堂,从小就抱着我去各家浴室,包括老太平弄里的,董家渡路南昌街路口的,大兴街的,四牌楼的……”
上海人喜欢把泡澡堂称作“孵混堂”,也有人把有大浴池的澡堂称作“混堂”,据说是因为以前洗澡的浴客人多,澡堂子里的水来不及更换,十分浑浊,此为一说。沪语作家、沪语小说《弄堂》作者胡宝谈认为:“孵”字是俗写,它的声母不合,正字是“伏”,在上海话里意思是指长时间地待在某个地方,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比如:伏太阳、伏茶馆、伏空调、伏混堂,还有一只“伏马桶”。
市民“纳瓦隆”小辰光在老南市住过两年,他认为丽水浴室是上海老城厢汏浴最后的遗迹,他自己去得最多的是方浜中路上的伊城浴室,并记忆犹新:“那时大众浴室很多,身为讲究人的姨公常带我去伊城浴室,基本每周汏浴一次。其中焦池超级烫,可能是为了活血或者烫死皮用,一般上了年纪老年人用的较多。”
装饰艺术风格的“上海故事”
丽水浴室不仅是上海人记忆中的一个普通浴室,更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作为上海现存少有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浴室,它见证了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的摩登时光。
装饰艺术风格于1925年在巴黎兴起,很快便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落地生根。上海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数量仅次于纽约,和平饭店、国泰电影院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这些标志性建筑大多集中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像丽水浴室这样位于老城厢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实属罕见。
上海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乔争月表示:“制作这期节目也是因为有专家最早发现在董家渡地区还有一座仅存的浴室建筑,然后引起了保护业界专家们的关注。我们去调研了之后发现,其实在不知不觉中,这类公共澡堂已经远离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当时制作节目,我们的初衷就是无论建筑是否能保存下来,给它做一个完善的影像记录,都是非常珍贵和有意义的。”
城市更新中的“保护之问”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建筑正面临着消失的风险。丽水浴室的命运,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深思。
原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档案室主任娄承浩表示:“随着上海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绝大多数家庭都有卫浴设施,上海公共浴室大批消失,现在还留存下来的浴室属凤毛麟角。丽水浴室基于它是独立的建筑,又有装饰主义立面和内部的表现特征,也是一种建筑类型,有保存价值。”
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目前,丽水浴室并不在历史保护建筑之列,其未来命运尚不明朗。专家和市民呼吁,应重新评估其历史价值,将其纳入保护范围。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平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是一个全球性课题。上海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国际化大都市,更需要在这一问题上做出表率。
近年来,上海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例如,位于虹口区的“今潮8弄”,通过保护性修缮,将百年石库门里弄打造成了集文化、艺术、商业于一体的新型文化地标。又如,徐汇区的“衡复风貌区”,通过“成片保护、整体保护”的方式,成功保留了海派文化的精髓。
对于丽水浴室这样的历史建筑,专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原址保护:将其列为历史保护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使用功能。
功能转型:在保留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可以转型为文化展览、创意办公等空间,使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数字化保护:通过三维扫描等技术手段,对建筑进行数字化记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丽水浴室的故事,是上海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珍视这些历史遗存,让它们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如一位老上海人所说:“丽水浴室不仅仅是一个洗澡的地方,它是我们这代人对上海最温暖的记忆。”
城市是有生命的,而记忆是生命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努力,留住这些珍贵的城市记忆,让上海这座“魔都”不仅有高楼大厦,更有温度、有故事、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