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月三:千年节庆创新转型,文旅融合展现八桂魅力
广西三月三:千年节庆创新转型,文旅融合展现八桂魅力
广西三月三,这个源自唐代、历经千年的传统节日,如今已发展成为广西各民族共庆共享的文化盛宴。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的狂欢节,更是广西文旅融合的亮丽名片。
历史溯源:千年传承的文化记忆
广西三月三,又称为“壮族三月三”,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一天是壮族人民的春季祭祀日,也是壮族青年男女寻找伴侣、共度佳期的日子。在广西三月三这一天,壮族人民会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村头寨尾的公共场所,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对歌、跳舞、射箭等传统项目。
广西三月三的民俗表演丰富多彩,最具特色的是壮族的“扁担舞”和“抛绣球”。扁担舞表现了壮族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而抛绣球则是壮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传统方式。广西三月三的美食特色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色糯米饭”和“酸嘢”。五色糯米饭是用糯米、绿豆、红豆、花生等食材制作而成,寓意着五谷丰登。酸嘢则是壮族人民喜欢的一种腌制食品,口感酸辣可口。
文化内涵:独特的民族风情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瑶、侗、苗、毛南、仫佬等广西多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以不同的节俗形式活跃在人民群众的民俗生活中,深刻体现了广西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共生。
壮族的三月三亦被称作歌圩节,是祭拜先祖、对歌择配的传统节日。祭祀结束后人们聚集在歌坪,以歌会友、以歌传情,青年男女还以对歌的形式表达对彼此的爱慕之情。光绪《武缘县图经》记载了当时南宁市武鸣歌圩的情形:“武缘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初十,沿江上下,数里之内,仕女如云”,可见当时武鸣壮族青年男女对歌之盛况。此外,壮族三月三还有抛绣球、打扁担、打铜鼓等传统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侗族的三月三民俗活动包括芦笙踩堂、抢花炮、斗牛、对歌。其中,芦笙踩堂是侗族三月三庆祝活动中的重头戏。全寨人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芦笙场,共同迎接远道而来的宾客和亲朋好友。男青年手捧芦笙,女青年手拿牛角,中年人手握铁炮、鞭炮,主人高唱迎客歌,主客手拉着手,欢快地跳起芦笙踩鼓舞。在舞蹈的过程中,人们还会不时向客人敬酒,整个场面热闹非凡。此外,苗族“跳月”、仫佬族“走坡”、瑶族“抢花炮”等都是三月三歌圩的演化与发展。
现代传承:创新与融合
近年来,广西不断创新三月三的庆祝方式,将其从传统节日升级为文旅品牌。2014年,“壮族三月三”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法定假期,规定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2015年起,广西挖掘、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育民族节庆品牌,每年三月三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努力将三月三打造成为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群众性且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消费品牌。历经8年的深耕与积淀,“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已成为广西的一张靓丽名片,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民族文化韵味的舞台,更是促进民族团结、汇聚发展力量的盛会,活动影响力持续攀升,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今年,广西三月三旨在将其从民族传统节日打造成为全民共享共建的文化品牌。今年的“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活动从4月11日持续至5月11日,自治区层面将组织开展9项重点活动以及“桂风壮韵浓”“相约游广西”“民族体育炫”“e网喜乐购”“和谐在八桂”五大版块25个大类活动,力图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把更多的文化积淀、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三月三活动中,让游客在沉浸互动中领略广西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各市县区也将持续发力,结合本地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组织开展三月三系列庆祝活动。如柳州市以鱼峰歌圩为媒,邀请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歌手,汇聚柳州进行艺术表演。百色市结合地方旅游资源,设计右江民歌、田阳舞狮、田东金锣舞、凌云长号、乐业舞龙、田林排鼓、隆林苗族芦笙舞、西林欧贵等非遗与民俗文化展示,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旅游价值: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广西三月三已成为推动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期间,广西各地将举办千余场民俗活动,推出数十条精品旅游线路,为全国的游客带来一次民族文化的沉浸体验之旅。围绕“广西三月三”假期,推介会发布了“上春山·活力徒步之旅”“寻春意·一路生花之旅”等十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春季出游选择。推介会还设置了“广西文化旅游产业融资”招商环节,发布了15个全区最具投资潜力的重点文旅项目。广西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广西文旅企业与湖北文旅企业在客源互送、文化输出等方面签署了合作协议。
广西三月三,这个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民族节日,正以创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广西文旅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它不仅展现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凝聚了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