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携手江南大学,食品科技迎来双重突破
中国农大携手江南大学,食品科技迎来双重突破
在第七届食品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和江南大学展示了多项前沿食品科技成果。论坛汇聚了众多食品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了食品加工、智能制造、合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廖小军院长和江南大学李江华教授分别就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和生物制造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讲解。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健康、时尚的选择。
中国农业大学:HPP技术引领食品加工新革命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教授,长期致力于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的研究。他指出,HPP(超高压加工)技术作为一种绿色非热加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灭菌,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料的功能成分和营养物质,同时能够有效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HPP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包装好的食品放入高压容器中,通过水作为压力传递介质,施加高达600兆帕的超高压,从而消灭食品中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这种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在不使用高温的情况下实现杀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营养和风味。
目前,HPP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果汁行业,HPP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苹果汁、柑橘汁、沃柑汁等产品的生产。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HPP果汁不仅口感更佳,而且营养成分保存得更好。例如,盒马鲜生推出的100%HPP红心苹果汁和北冰洋的HPP柑橘汁都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除了果汁,HPP技术还被应用于即食鸭掌、冻半壳生蚝、冷萃咖啡、榴莲蛋糕等产品的生产。在预制菜领域,HPP技术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六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鼓励预制菜企业创新非热加工、微生物控制、微胶囊包埋、营养与风味稳态化等技术工艺,减少营养成分损失,提升产品品质和口味复原度。
尽管HPP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其推广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设备成本问题,超高压设备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这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应用能力。其次,HPP技术对原料的要求也非常严格,需要剔除有腐烂点或带疤的原料,同时对鲜果的果径、风味等也有严格标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探索“HPP+”技术,即通过与其他技术的集成和融合,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例如,将HPP技术与NFC(非浓缩还原)技术结合,可以有效解决部分产品的杀菌难题。同时,随着国产设备的不断进步,HPP技术的核心零部件已经实现国产化,这为降低设备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江南大学:生物制造开创食品添加剂新纪元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李江华在论坛上介绍了生物制造技术在食品添加剂领域的最新应用。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李江华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合成生物学是近年来食品科技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之一,它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微生物,使其能够生产出特定的食品添加剂。与传统化学合成方法相比,生物制造具有生产效率高、环境友好、产品纯度高等优点。
在食品添加剂领域,生物制造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例如,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可以生产出更安全、更健康的甜味剂、色素和防腐剂。这些新型添加剂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还能提升食品的口感和外观。
此外,生物制造技术还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提供了可能。例如,通过改造微生物,可以生产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成分,如益生元、功能性油脂等。这些创新产品有望为食品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强强联手,共绘食品科技新蓝图
中国农业大学和江南大学在食品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体现了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两所高校一个专注于食品加工技术创新,另一个专注于食品原料创新,两者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
廖小军教授表示,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例如,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将为食品工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李江华教授也指出,合成生物学与食品科学的结合,将为食品添加剂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开辟新途径。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农业大学和江南大学的科研成果,不仅展示了我国在食品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也为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前沿技术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安全、健康的食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