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庭主义重塑中国家庭:重心转移与代际关系之变
新家庭主义重塑中国家庭:重心转移与代际关系之变
“新家庭主义”是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重要特征,它强调家庭利益优先于个体利益,重心从祖先转移到子孙,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实现家庭组织功能最大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上,还影响了性别角色、道德行为以及公共生活。在现代社会,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父母和祖父母共同努力确保孩子的成功和幸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家庭模式。
从传统到现代:家庭重心的转移
传统中国家庭强调孝道和祖先崇拜,家庭的重心往往在上一代。而新家庭主义则将重心转移到下一代,尤其是子女身上。这种转变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昆明市西山萃智御府学校,学生和家长一起在昆明市捞鱼河湿地公园参加探究生物多样性的活动。李星月 摄
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家庭教育、促进校家社协同已经成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院。该校校长钱旭红表示,家庭教育研究院将聚焦家庭教育的关键问题与特殊规律,以科研、培训、推广、交流等为抓手,推动科学化、实践化、动态化的家庭教育研究与探索,努力取得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家庭教育研究成果。
教育竞争下的家庭抉择
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投入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时间和精力上。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庞维国认为,家庭教育中“内卷”和“放任”问题并存,“从众”和“盲目跟风”现象比较突出,甚至表现出极端化倾向——家庭教育投入高昂,过度教养问题突出,家庭教育方法缺乏理性,应该引起重视。上海市奉贤区世外教育附属临港外国语学校校长关景双提出:家庭结构的变化,提醒我们要关注祖辈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避免“祖辈强势”导致的孩子自主生活能力缺乏;父辈和祖辈共同满足孩子带来的过度满足的危害,单亲、留守家庭孩子的亲情缺失,手机及游戏失控的危害,以及很多家庭缺失共同常态生活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保护过度、目标虚高、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同时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决策往往围绕子女的教育展开。从幼儿园的选择到小升初、中考、高考,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家庭的集体智慧和努力。这种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模式,体现了新家庭主义的核心特征。
代际关系的新变化
新家庭主义不仅改变了家庭的重心,也重塑了代际关系。在传统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是核心价值。而在新家庭主义下,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成为常态。
阎云翔教授指出,“新家庭主义”建基于代际资源的重新分配,这与女性的家庭地位提高,尤其是女儿家庭地位的提高有直接关系。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和祖父母都围绕着第三代转,这种“隔代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年轻父母的育儿压力,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教育理念的差异、生活观念的冲突等,都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去解决。
家庭决策的民主化
新家庭主义还体现在家庭决策的民主化上。在传统家庭中,家长往往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在现代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意见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决定。
这种变化在重大决策中尤为明显。例如,在购房、职业选择等关键问题上,家庭成员往往会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协商。这种民主化的决策方式,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也是新家庭主义的重要特征。
专家观点:新家庭主义的未来
新家庭主义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过度关注子女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个人发展的忽视,教育竞争的加剧也可能带来新的社会不平等。
国际著名人类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阎云翔先生指出,“新家庭主义”既是不可持续的现象,也不是一个应被期望的现象。前者的原因在于,中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得代际之间在成长经历、人生目标,财富观念,幸福意识方面有了差异,“80后”以及更多的“90后”在整个新的代际协商、代际合作模式中,承担了太多的家庭的希望,从童年开始就充满了压力,如果失败,承受的内疚感、自责远远超出一代人。他们可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再重复父代对子代做的事儿。而后者的原因在于,“新家庭主义”下的代际团结、代际协作加强了东亚育儿文化中的家庭依附模式,延长了青年一代的心理断乳、社会断乳,有可能影响到新一代青年的独立自主人格、创造力和生产力。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家庭与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强调家庭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体的自由和发展?如何在追求子女成功的同时,避免过度压力和竞争?这些都是新家庭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
新家庭主义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它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通过教育、代际关系、家庭决策等方面的变革,新家庭主义正在塑造着中国家庭的新面貌。然而,这一过程也伴随着诸多挑战,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