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华中专:智能座舱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创新
南京中华中专:智能座舱技术赋能职业教育创新
智能座舱,这个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而兴起的新兴领域,正成为职业教育创新教学的前沿阵地。近日,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将智能座舱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打开了通往未来科技的大门。
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
在南京中华中专的智能网联汽车实训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展示正在进行。讲台上,学校教师王会和来自中科创达的UI设计师邹娟共同授课,主题是《智能网联汽车中控大屏UI静态界面设计》。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这堂课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教学法,将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规范融入教学内容。
“我们采用企业真实项目的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小组制作的初始规范的准确性,进一步评估文字的大小、粗细、颜色,以及图标的表意、颜色、风格和大小的合理性。”王会老师介绍道。课堂上,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展示初步设计规范,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疑问、补充和追问,校企双方导师则带领学生共同构建文字与图标的标准规范。
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师训科科长张莉的高度评价:“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展现出与大学生相仿的活力与干劲,汇报小组的学生们表现出十足的自信,充分展示了校企合作项目与学生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整个课堂都‘活’了。”
紧跟行业前沿,培养实战能力
智能座舱作为智能汽车的核心载体,涉及芯片、软件算法等大量软硬件集成内容。据信息服务和咨询公司IHS Markit预测,2025年我国智能座舱渗透率将达75.9%(届时全球渗透率为59.4%)。东吴证券测算显示,到2025年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南京中华中专与中科创达合作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中科创达班),采用5年制大专培养模式,计划在5年的学习时间里,为学生安排5000多课时,包括2000多课时文化课,3000课时专业课。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前沿,涵盖智能座舱UI设计、人机交互、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
“对于校企合作,目前普遍有这样一个问题:企业工程师教学能力不强,学校教师难以紧跟新技术发展。如何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并能长期稳定实施教学,需要的不仅是双方磨合,更要从组织架构、课程理念等全面革新。”学校信息系主任李蔷坦言,经过两年时间的磨合,校企双方逐渐摸索到一条新路径:以行业前沿为导向,共享资源深度融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
学生受益,未来可期
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2021级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小张表示:“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训练,我感觉自己已经能够胜任一些基础的设计工作了。这种学习方式让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南京中华中专的探索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正如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副主任殷树凤所说:“教师不仅要增强自律意识,更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张,人生没有轨道,只有轨迹,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教育的新路子。”
随着智能座舱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像南京中华中专这样的职业教育创新实践,将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