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随春归,细说“东风”的文化内涵
东风随春归,细说“东风”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风"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意象。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最早的文学记载到现代的军事象征,"东风"见证了中国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从《楚辞》到现代:东风的文化演变
"东风"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九歌·山鬼》中:"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在带有灵性的春雨中,作者怡然自得地等待神女,竟然忘记了归期。这句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象,也奠定了"东风"在中国文化中的浪漫基调。
东风与春天:永恒的联系
在中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性气候关系密切。春回大地之时,我国中原地区一般会吹起东南风,而人们一般都会将其说成东风。因此,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
文学作品中的"东风"是拉开春天序幕的使者。散文家朱自清在《春》中这样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生机与希望。李白"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全诗嗟叹韶华易逝,莫负春光。
东风的多重寓意
除了象征春天与生机,"东风"还因其季节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常被比喻为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或重要时机。此意因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而生。人们常说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东风",就有这种含义。
然而,古代诗词中,"东风"所到之处并非一概意味着春和景明,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如"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都表达了作者对"东风"的幽怨之情,同时也有对人生的感慨。
东风与农耕文明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古人通过对包括"东风"在内的自然万物进行细致观察后,逐步总结出有规律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生活。我国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初春时节,来自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南)风一般会带来丰沛的雨水,对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十分有利,因此是古人所企盼的。
新时代的东风
新中国成立后,"东风"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含义。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东风航天城",这里生产的"东风"导弹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重器。
结语
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里有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愫;"等闲识得东风面"中有中国人朴素而深刻的哲思;"东方风来满眼春"则标志着中国人引领风气的文化自信。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