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阻肺日:两种科学呼吸法助力患者改善肺功能
世界慢阻肺日:两种科学呼吸法助力患者改善肺功能
2024年11月20日是世界慢阻肺日,主题为“知晓你的肺功能”。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除了定期监测肺功能外,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也是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其中,腹式呼吸和缩唇式呼吸是两种简单有效的呼吸康复训练方法,通过科学验证,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腹式呼吸:重建生理呼吸模式
腹式呼吸,也称为横膈膜呼吸,是一种通过横膈膜运动来增加肺泡通气量的呼吸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重建生理性的呼吸模式,提高呼吸效率,减轻呼吸肌的负担。
具体方法:
体位选择:患者可根据自身舒适度选择卧位、半卧位、坐位或前倾坐位(身体前倾20°至45°)等体位。
准备姿势:一只手轻轻放在腹部,另一只手则置于上胸部,以便感知呼吸时胸腹部的变化。
动作要领:
- 吸气时,患者应有意识地让腹部鼓起,利用腹部肌肉的收缩推动放在腹部的手向前移动;
- 呼气时,放在腹部的手轻轻按压,帮助腹部恢复原状,同时注意上胸部的手应无明显起伏。
- 呼吸应均匀、有节奏地进行,吸与呼的比例以1:2或1:3为宜。
练习频率:建议每日进行3次,每次持续10至15分钟,每分钟呼吸频率控制在7至8次左右。
科学原理:
腹式呼吸通过增加横膈膜的升降幅度,扩大肺泡通气量,改善气体交换效率。这种呼吸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呼吸困难,减轻呼吸肌的负担,同时还能促进肺泡残气的排出,提高肺泡的换气效率。
缩唇式呼吸:延长呼气时间,防止气道塌陷
缩唇式呼吸是一种通过改变呼气方式来改善通气功能的呼吸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缩唇呼气的方式,升高呼气时的气道内压,从而有效防止气道塌陷,避免气体在肺内陷闭。
具体方法:
体位选择:患者需端坐或站立,全身放松。
呼吸方式:
- 吸气时自然用鼻子吸入;
- 呼气时则嘴唇缩成吹口哨状,轻轻施加抵抗,使呼气变得缓慢而深长。
练习频率:初期,吸气和呼气的比例可设定为1:2,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调整至1:4的比例。建议每天进行多次练习,每次持续5至10分钟,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科学原理:
缩唇式呼吸通过增加呼气时的阻力,延长呼气时间,有助于防止小气道过早关闭,减少肺泡内气体的陷闭。这种呼吸方式能够改善肺泡通气,减少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减轻呼吸困难。
实际效果与注意事项
研究表明,这两种呼吸法能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通过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气体交换效率,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不仅能够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还能增强患者的运动耐力和日常活动能力,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
在进行呼吸训练时,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 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 保持正确的呼吸节奏
- 监测生命体征,如有不适及时停止
- 避免在恶劣环境下进行训练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呼吸康复训练应作为慢阻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患者在进行训练的同时,还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药物,定期随访,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