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新版:25类假期规定和待遇全解析
2024最新版:25类假期规定和待遇全解析
本文汇总了25类假期的相关规定和待遇,包括休息日、法定节假日、事假、病假、婚假、产假等常见假期,以及产前假、护理假、育儿假、孕期产前检查假、哺乳假、痛经假、保胎假、节育假、丧假、年休假、工伤假、探亲假、路程假、社会活动假、丰收节、经营性放假、独生子女护理假等较为详细的分类。
休息日
正常情况下,星期六和星期日为每周休息日,双休日不计薪,全年104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法定节假日
法定节假日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共计11天。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事假
事假是员工因个人或家庭原因需要请假的种类,一般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审批。事假期间,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工资。
病假
病假是员工因病需要停止工作进行治疗和休养的假期。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员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婚假
婚假是员工结婚时依法享有的假期。根据《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条例》,婚假一般为3天,晚婚者可享受10-30天不等的婚假。
产假
产假是女性员工生育时依法享有的假期。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产前假
产前假是女职工在产前因身体原因需要休息的假期。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
护理假
护理假是男性员工在配偶生育时享有的假期。根据各地规定不同,护理假一般为7-30天不等。
育儿假
育儿假是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享有的假期。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在子女三周岁以下期间,每年给予夫妻双方各10天育儿假。
孕期产前检查假
孕期产前检查假是孕妇在孕期进行产前检查时享有的假期。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
哺乳假
哺乳假是女职工在哺乳期内享有的假期。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在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期间,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
痛经假
痛经假是女职工在月经期间因痛经需要休息的假期。根据《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患有重度痛经及月经过多的女职工,经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确诊后,月经期间可适当给予1至2天的休假。
保胎假
保胎假是孕妇在孕期因保胎需要休息的假期。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节育假
节育假是员工因节育手术需要休息的假期。根据《计划生育条例》,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休假3天;取宫内节育器的,休假1天;输精管结扎的,休假7天;单纯输卵管结扎的,休假21天。
丧假
丧假是员工因直系亲属去世需要料理丧事时享有的假期。根据《劳动法》,员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死亡时,可给予1至3天的丧假。
年休假
年休假是员工连续工作一年以上享有的带薪休假。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工伤假
工伤假是员工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假期。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探亲假
探亲假是员工探望与自己分居的配偶或父母时享有的假期。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四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
路程假
路程假是员工因请假需要往返途中的假期。根据实际情况,用人单位可以给予一定的路程假。
社会活动假
社会活动假是员工因参加社会活动需要请假的假期。根据《劳动法》,劳动者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丰收节
丰收节是部分农村地区在农作物收获季节给予的假期。根据各地规定不同,一般为1-3天。
经营性放假
经营性放假是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安排的放假。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工资。
独生子女护理假
独生子女护理假是独生子女在父母患病住院期间享有的假期。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的,患病住院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其子女进行护理照料,并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15天的护理时间,护理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以上各类假期的具体规定和待遇,可能因地区、行业和用人单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以当地法规和用人单位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