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推出四款中药茶饮,传统养生融入现代生活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推出四款中药茶饮,传统养生融入现代生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增强,中药茶饮作为一种融合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养生理念的创新产品,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推出的系列中药茶饮,正是这一趋势下的创新实践。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推出的中药茶饮系列,包括酸梅汤、小儿健脾饮、消脂减肥饮和安神助眠饮等,每种茶饮都经过精心调配,既保留了中药调理身体的传统优势,又以茶饮的形式更易于被现代人接受。
四大特色茶饮,精准满足不同需求
酸梅汤:夏季消暑佳品
酸梅汤由净山楂、甘草、乌梅、荷叶、陈皮、薄荷等组成,是夏季非常受欢迎的一剂茶饮。酸梅汤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等功效,适用于容易上火、食欲不振以及暑湿引起的精神不振或身体疲劳,此外还能维持人体内酸碱平衡,减少酸性物质堆积,预防肥胖。
小儿健脾饮:儿童脾胃调理首选
小儿健脾饮由山药、茯苓、莲子、芡实、麸炒薏苡仁等组成,具有益气化湿、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功效。儿童脾胃功能减弱或兼夹脾虚湿盛,是儿童亚健康八种状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常因先天脾气不足,后天乳食不节、饥饱失调、过食生冷或妄加营养等饮食失于调摄或因多病、久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同时,由于脾虚易于生湿,因此亦常兼湿邪偏盛。小儿健脾饮能够补脾养胃、健脾除湿,即通过强健脾胃,增强食欲,补充气血,去除湿邪,从而改善小儿体质,增加免疫力。
消脂减肥饮:科学减重新选择
消脂减肥饮由荷叶、净山楂、玫瑰花、陈皮、茯苓等组成,具有健脾化浊、消脂利水的功效。肥胖与先天禀赋有关,更兼过食肥甘厚味,加之久卧久坐而少动,或外感湿邪,由表入里,或七情所伤,而致脏腑失调,转输失职,使水谷精微不能充养周身,反而变生膏脂痰湿,蕴于肌肤,甚则弥漫三焦,遏阻遂道,壅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则虚,尤以气虚为重。其治若纯以补气,有碍痰瘀,故首当清除病理产物,以开痰瘀之阻遇。故方用健脾利水,走脾经行水涤痰,则脉络通,枢机畅而体自康。
安神助眠饮:改善睡眠质量
安神助眠饮由酸枣仁、百合、茯苓、麦芽、山药、莲子、枸杞子、栀子等组成,具有疏肝健脾,养心安神的作用,对肝郁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疗效显著。若你饱受失眠或睡眠质量欠佳困扰,其实不用惆怅,安神茶饮可以帮助放松安眠。
科学依据:中药茶饮的养生之道
中药茶饮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历代医书中均有记载。公元992年,由宋代朝廷组织有关名家编著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正式刊行,其书97卷中就有药茶诸方一节,收药茶方剂8首。公元1078年,由宋代太医局编成的《和济局方》中也有药茶的专篇介绍,其中的“川芎茶调散”一方可称得上是较早出现的成品药茶。宋政和年间撰成的大型方书《圣济总录》中载有大量的民间经验方,也有应用药茶的经验。公元1307年,元代邹铉增编的《寿老养亲新书》中载有防治老年病的药茶方2首,一是槐茶,二是苍耳茶。
而近代以来,中药茶饮的保健养生作用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降压茶、减肥茶及午时茶的出现,使药茶的种类和作用不断丰富和扩充。
综上所述,药茶由汉代至今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医药学家和养生家的完善,中药茶饮已经成为老百姓养生保健的重要饮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在养生防病的同时还要防止治疗手段和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而茶中的多种成分均有很好的保健治疗功能,药茶中的茶与药配合使用,有助于发挥和加强药物的天然疗效并有利于药物溶解、吸收。
中药代茶饮,指用中草药与茶叶配用,或以中草药(单味或复方)代茶冲泡、煎煮,然后像茶一样饮用,主要有治疗类、康复类、养生保健类等类型。中药代茶饮能以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纠正身体寒热之偏,强身健体。
但代茶饮不能随意喝,只有正确运用,才能收到疗效。很多人认为代茶饮安全温和就长期服用,其实使用时有许多禁忌,用不对也可能伤身。
选择代茶饮的药材,需要注意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
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药多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温热药多有温中、散寒、助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证。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物,指寒热之性不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比如茯苓。
中药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辛味能散、能行,多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如干姜、紫苏叶。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多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比如甘草。酸味能收、能涩,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止汗、止咳、止泻药多具酸味,比如五味子、乌梅、山楂等。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多具有清泄火热、燥湿、坚阴的作用,如菊花、蒲公英。咸味能下、能软,多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如海藻、牡蛎。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多有渗湿、利尿的作用;涩味多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中医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辨证用药提供依据。如桔梗、杏仁有助于化痰止咳,入肺经;枸杞滋补肝肾,入肝、肾经。
选择中药代茶饮,要遵循以下几点
因证用饮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意思是说,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比如,同样是咽痛,有的人属于实热证,有的人属于虚热证,实热者可以用寒凉药物代茶饮,虚热者单纯用寒凉药物清热,就会导致脾胃受寒,所以需配伍健脾祛湿化痰的药物。类似,同样是大便不通,有的人是胃火引起,有的是肺火导致,代茶饮要辨证饮之。
因人制宜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同一个代茶饮,比如身体上火要祛火,但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需要加些甘草、大枣、生姜、干姜等健脾和胃的药物中和,以免祛火药伤了脾胃。同时,还要视症状严重程度选不同搭配。比如,身体虚寒又夹热的人,稍用热药可能就会上火,因此要有凉药辅佐。
喝法有别
中药饮片过大或坚硬的需要捣碎,以便药物成分溶出,如天花粉、青果、罗汉果、川贝母等。如果饮片多呈碎末状,最好装入无纺布小袋,制成袋泡茶形式,以方便服用。一些花类中药饮片由于质地松脆,通常呈碎末状,最好也采用袋泡方式,以避免呛咳。
掌握正确用法
代茶饮的中药饮片,用沸水冲泡前应过一下水,去除杂质和灰尘。茶具最好选择带盖的大口杯(最好是大口保温杯),沸水泡10~30分钟即可。代茶饮每日一剂多次泡服至无味为止。
及时调整用量
“是药三分毒”,代茶饮中药也不例外。如药性平和的枸杞,过量泡服用会造成上火,出现眼屎增多等症状。另外,枸杞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泡茶喝前,最好咨询医生。还有不少人上火时会选择喝菊花茶,但长时间饮用后发现胃部不适,这是因为菊花的微寒伤到了人体的脾胃。所以,喝代茶饮讲究中病即止(即某方药治疗某病取得效果后,就可停止使用)。
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适合随手一泡。首先选择范围可以参照卫健委公布的药食同源目录或者从卫健委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中选择,这两个名单、目录的中药既具有药用价值,又相对温和,不容易产生毒副作用。其次尽量选择花叶类及果实类的,这类药物不经过煎煮或其它加工就能发挥药效,更适合冲泡。再次要尽量选择一些口感甘甜、清香的中药作为代茶饮,更加适口。遵循这些原则,其实可选择范围就能明显缩小。
可以把这些具有保健功能的药食同源的中药大体分成三类:一类是偏于凉性、寒性,如:菊花、薄荷、金银花等,可以起到清热去火或者解毒的作用;第二类偏于温补,如:枸杞子、桑葚、大枣可以起到强身健体补益的作用;第三类相对平和,如:桂圆肉、玫瑰花等,既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又可以作为调和药性及调节口味使用。
下面列举几种为大家介绍:菊花
《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性微寒,可泄热清火,治疗外感发热;同时能清利头目,治疗肝火上炎引起的头晕目眩,清肝明目;还可以解毒,治疗各种疮毒。菊花因品种不同,作用上亦稍有差别,治疗外感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清肝火明目多用白菊花(滁菊花);解疮毒多用野菊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并能降低血压,同时兼备一定解热作用。野菊花也有解热、降压、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广谱抗菌作用。用量:10~15克。如果是脾胃虚弱甚至是虚寒的人群不建议选择,孕产妇及经期尽量不要饮用。挑选菊花时,要尽量选味道甘苦清香的,纯苦的菊花因为寒性过大,容易损伤脾胃功能,不建议应用。
薄荷
《新修本草》记载其性凉。本品可疏风散热,芳香通窍,清利头目,还可辟秽,清咽利喉,疏肝理气。常用治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头痛目赤、咽痛口疮;肝气郁滞,烦闷恼怒。用量1.5~6克。本品发汗力量较强,容易耗气,故体弱汗多者不宜服用,且因其性寒,大量或者长时间应用容易导致腹泻,脾胃虚弱者不宜应用,孕产妇及经期不宜应用,不宜单独服用。
金银花
《别录》中记载其性寒。本品善于散肺经邪热,又可清解心胃之热毒,故为散热解毒之良药。用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还可用于治疗痈毒。用量15~60克。由于本品较寒凉,不建议单独或长期服用,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枸杞子
《神农本草经》记载本品为滋补肝肾,明目之药。适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口干口渴、遗精等症。本品还兼有润肺作用,可治肺肾阴虚的虚劳咳嗽。现代研究表明:本品可以调节免疫功能、促进造血、抗疲劳,有一定的降压、降脂、降糖、抗肿瘤的作用,对于男性不育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用量:5~10克。因本品能滋阴润燥,脾胃虚弱,大便溏稀者不宜应用。
玫瑰花
《食物本草》中记载其可以疏肝解郁,醒脾和胃,行气活血止痛。既可以治疗由于肝气郁滞导致的胸腹胀满,还可以治疗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对于跌打损伤后引起的伤痛也有一定的疗效。现代研究证实其含有的玫瑰油有一定的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用量:3~6g。本品偏温,大便干结者不宜单独使用,且有一定的活血作用,有出血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应用。
展望:中药茶饮的未来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推出的中药茶饮系列,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养生保健方式,也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增强,中药茶饮有望成为更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之选。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中药茶饮并非万能良药,其使用需要遵循中医理论,因人而异,合理饮用才能达到养生效果。
联系方式: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门诊楼2楼)
电话:0971-6167868/6162740
供稿:中医科 段凌燕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