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异:从回溪阪到渑池的逆袭传奇
冯异:从回溪阪到渑池的逆袭传奇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一成语,出自东汉初年冯异与赤眉军的战事。公元27年,冯异在回溪阪之战中先败后胜,最终在渑池一带大破赤眉军,成为这一成语的生动注脚。
从回溪阪到渑池:冯异的逆袭之路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东)人,出自姬姓冯氏,周文王后裔,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早年曾为王莽效力,后归顺刘秀并为东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
公元27年,赤眉军千里行进到达渑池时遭到了冯异军队的阻击。这时一直尾追赤眉军的邓禹、邓弘军队也及时赶到,与冯异共商围歼事宜。冯异认为赤眉军现时十分强大、不可强取,建议先采取诱降策略,继而由二邓率兵截断赤眉军东归之路,自己则率部从西面攻打,两面夹击、方可取胜。然而邓弘不听冯异所言向赤眉军开战,战斗中,赤眉军观察到对方由于粮饷缺乏,士兵饥饿难耐,便纷纷丢弃辎重车辆,佯装败退。邓弘兵不知是计,纷纷争抢食物,赤眉军反戈一击,邓弘军队大败而逃。冯异、邓禹见势匆忙率兵救援。势不可挡的赤眉军,又将冯异、邓禹军打得一败涂地。兵败后的邓禹率领残部逃往渑池东南的宜阳,而冯异则弃掉坐骑、丢盔卸甲,徙步走回大本营溪阪(现渑池县礼庄寨村)。
冯异退回溪阪后,重整旗鼓,很快又组织起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将士们昼夜取土修筑战时城堡,人称“冯异城”。数日后,冯异与赤眉军约期再战。开战前夜,冯异挑选精兵强将,扮成赤眉军埋伏于道路两侧。次日拂晓,赤眉军攻打冯异军前部,冯异派少量兵士前去应战,赤眉军看到对方兵弱,便大举进攻。这时预先埋伏的冯兵突然杀出,由于服饰与赤眉军相同,对方难辨真伪、惊慌失措、溃不成军。冯异乘胜追击,在崤底(现渑池县阳光沟一带)大破赤眉军,8万余人被迫投降。赤眉军在渑池遭到重创,元气大伤,所剩的近10万人转战宜阳,又陷入了刘秀设置的重围,几经奋战,这支西汉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惨遭失败。
刘秀的评价与成语的诞生
光武帝刘秀闻报渑池大捷,特下诏书嘉奖,其中盛赞:“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演变为成语,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冯异:谦逊与坚韧的典范
冯异不仅在军事上展现出卓越才能,其谦逊低调的品格更令人称道。《后汉书·冯异传》记载:“每舍止所,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这种不矜不伐的品质,让他在东汉开国功臣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世楷模。
冯异的故事,不仅是东汉初年一段波澜壮阔的军事传奇,更是一曲关于坚韧精神与谦逊品格的赞歌。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深刻内涵,激励着后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最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