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反催收”黑产:如何避免陷入债务陷阱?
揭秘“反催收”黑产:如何避免陷入债务陷阱?
“欠款逾期不要紧,专业团队帮你优化债务”“既能减免利息罚金,还能修复征信记录”……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涌现出不少“反催收”团队。它们宣称自己是“专业咨询公司”,可为网贷和信用卡债务人员提供“停催停诉”“停息挂账”“协商还款”等有偿服务。然而,这些看似帮你“逃出升天”的人实则会将你带入更大的深渊。
“反催收”黑产:一个让年轻人越陷越深的陷阱
盛夏的夜晚,空调开到19度,“90后”李东(化名)却怎么也睡不着觉,看着手机上的一串来电,他陷入了深深的无力感。3张信用卡外加两个网贷逾期,每天的催收电话让他不知所措。
两年前,因为投资失败,他被迫加入网贷一族,结果越陷越深。事后看来,这是他30岁人生中最深刻的一次教训。
李东并非个例。随着年轻人超前消费和理财投资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使用借贷产品周转资金。
“不到30岁,老公欠款53万,漫漫还款之路。”
“30岁,努力上岸,负债20万,每月更新,共勉。”
“95后,负债7万,欠的全是网贷,每月工资基本上都用来还款了,目前除了还款什么都做不了。”
这是近57000人组成的豆瓣小组“负债者联盟”中随处可见的帖子。负债,意味着年轻人要承受还债压力。当有人不堪重负时,一些所谓的委托组织就找上门来,号称能帮助贷款人停止催收骚扰、少还利息,甚至是不还钱。当然,前提是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然而,钱交出去了,债务减轻却成了“空话”,背上网贷的年轻人反而成了委托组织二次收割的猎物。
“反催收”生意成“风口产业”
“贷款逾期不用愁,所有贷款平台均可办理延期还款,利息罚金均能减免,还能帮您修复征信记录。”在一个名为“网贷反催收”的微信聊天群里,自称为专业律师的群主“张顾问”,正在为几名网贷欠款5万到20万元不等的群成员推销“反催收”服务。“专业律师顾问会根据客户欠款信息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帮忙与借款平台和银行协商,一条龙服务到底。”
记者以“个人债务”“债务逾期”等关键词在网络搜索发现,不少“债务委托团队”宣称可为网贷和信用卡欠款者提供“停催停诉”“停息挂账”“协商还款”等有偿服务,“反催收”成功率可达100%。
记者随机点击某搜索引擎上的多个“反催收”广告,均立即跳转至聊天框界面,AI客服不时发来信息,询问记者欠款情况。记者以“多平台网贷欠款6万元还不上”为由,加上一位债务策划“马顾问”微信好友。对方称,只要提供贷款截图、个人身份等信息,线上交付钱款6%的服务费,全权委托给他们办理,3~5个工作日即可结案,保证“停催停诉”“停息挂账”。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消费者追求即时满足,超前消费或过度消费,导致负债累累。在“催收”的背景下,“反催收”生意应运而生,成为当下的“风口产业”。
近期,嘉兴南湖警方成功破获了一起伪造证件案,涉案犯罪团伙以债务优化、债务规划为幌子进行“反催收”服务,查获盖有伪造印章的证件300余份。
“我们发现有大量贷款客户,使用了同一家医院开具的同一病历号的重大疾病医疗证明。”今年年初,美团金融平台联合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海尔消费金融等机构向南湖警方报案,称平台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有信贷客户可能伪造了假冒的医疗证明,借相关政策申请延期还款或减免还款。
接到报案后,南湖警方成立专案组进行侦办。警方通过侦查发现,这背后已形成了一条黑灰色产业链:警方经过对一名信贷客户张某的核查,发现其在多个金融机构累计申请了40万借款,按照规定是1年期还款,但在还款到期后,张某就通过相关政策申请了延期还款。
警方还发现,张某并未存在重大疾病的事实,也不具备还款能力,而是通过一家“法律咨询”公司帮其伪造一份患有重大疾病的医疗证明,以此来办理延期还款。
据张某称,自己因无力偿还在金融机构申请的40万贷款,去年年底通过朋友介绍,在河南的一家法律咨询公司办理了债务优化延期,并缴纳了5%的手续费。但一个月后,张某发现自己的债务延期并未通过申请,而缴纳的手续费也打了水漂,甚至自己的银行征信也受到了影响。
1月17日,南湖警方进行了收网行动。据该公司老板曹某交代,他们通过PS伪造了假的医疗证明,让客户信以为真。而公司的销售员都只有初中文凭,根本不懂法律。对客户承诺做债务优化,也只是简单粗暴地让客户给公司“法务”邮寄手机卡,暗中给客户的手机设置呼叫转移,由“法务”代接债务催收的电话,伪造出“延期还款”和“不被催收”的假象。
目前,曹某、丁某等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南湖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长期从事金融业务的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珊说,个人提供给这些机构的隐私信息,很有可能会被这些机构进行倒卖再次获利。在信息被倒卖之后,债务人面临的风险将更加严峻。个人隐私泄露之后,将面对无休止的高频营销短信骚扰。若信息被违法分子获取,可能会成为犯罪分子“狩猎”的对象,伺机对其进行诈骗或资金窃取,债务人将极有可能被拖入更深的泥潭。
黑灰产业存在三大乱象
打着“代理维权”旗号的“反催收”产业,靠何种手段达到“反催收”目的?
记者调查发现,“反催收”已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黑灰产业链,其公司内部设有法务、财务、行政、运营等多个部门,在日常运营中表现出“宣传信息不实”“制造虚假证件”“教唆消费者发起不实投诉举报”三大乱象。
——广告投放泛滥,宣传内容不实。记者在多个网络平台发现,各类含有“反催收”服务的软文广告层出不穷、大行其道,这些所谓的“反催收”公司,多以“专业律师24小时在线解答”“维权不成功不收费”“成功处理上万个案例”为噱头,宣称可以帮助欠款人“优化债务”“修复征信”“全额退保”。有的为了诱导消费者,还拍摄发布情景剧短视频,诱导消费者点击观看。
武汉25岁的市民张女士网贷欠款5万元,今年初曾找“反催收”公司帮忙,交了3000多元的服务费,不仅没有达到“停息挂账”的目的,最终连服务费都没退回。“‘反催收’公司说得天花乱坠,实则为了引人入局,债务不但没减,反而增加了。”张女士说。
——激化消费者与催收员矛盾,向银行施加压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反催收”公司员工以前多是银行或贷款平台的催收员。法律规定,使用威胁或恐吓是违法的催收行为,催收员转行“反催收”后,常常指导债务人使用与银行对立的话术,刺激催收人员,诱导催收人员违规,并在录音后向各地银保监局等监管机构投诉,借机向银行索要赔偿,敲诈勒索银行。
——伪造证件,假装弱势群体申请免息延期还款。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反催收”公司常常要求债务人员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住宅地址、银行卡号等个人隐私信息,用于制作生活困难证明、低收入证明等虚假证件,并假装弱势群体与借款平台或银行协商,以达到“反催收”目的。
今年初,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公安局打掉一个“反催收”黑灰产业团伙,该团伙通过伪造贫困证明、病历资料等,帮助债务人恶意逃废债,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
法律法规:打击“反催收”黑产的利器
面对日益猖獗的“反催收”黑产,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正在积极行动,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打击力度。
2024年5月15日,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互联网金融 个人网络消费信贷 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下称《指引》)正式实施。该《指引》从制度、人员、业务、技术等层面对催收开展全流程规范,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消费金融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指引》不仅对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的行为进行规范,也对债务人的责任和权利进行了明确。例如,《指引》规定,催收频次应控制在合理及必要的范围内,与单一债务人主动有效通话每日不应超过3次。同时,催收作业不应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进行,以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指引》还特别强调了对“反催收联盟”等金融灰黑产的打击。反催收联盟是指一些组织或个人通过伪造虚假证明、缠诉闹访等行为协助逾期客户对抗会员单位的合法催收,并达到恶意逃废债等目的的组织。反催收组织的根本目的为收取高额代理手续费、截留套取资金等。
今年2月,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了《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识别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相关文件中写明了灰产的主要形式为反催收联盟、羊毛党、恶意投诉等。5月10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发布《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应对异常维权指南》,这也是业内首个正式发布的应对反催收规范性文件。
近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下,金融消费者保护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开通投诉处理和纠纷调解两项功能。消费者反映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与金融机构发生的民事纠纷问题,可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金融消费者保护服务平台”,完成实名注册后即可登录使用。消费者可以点击“我要投诉”“我要调解”进行投诉、申请纠纷调解,银行保险机构、调解组织将通过平台受理相关诉求后及时与消费者联系处理,消费者亦可通过平台查询处理进度。
如何防范“反催收”诈骗?
面对“反催收”黑产的威胁,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避免陷入更大的困境?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范建议:
提高警惕,识别诈骗套路:对于声称可以“减免债务”“修复征信”的机构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其承诺。如果遇到可疑的“反催收”机构,可以通过查询其工商注册信息、信用记录等方式进行核实。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向他人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防止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
通过正规渠道解决问题:如果遇到债务问题,应该通过正规渠道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比如直接联系银行客服、通过金融消费者保护服务平台进行投诉等。不要轻信第三方机构的承诺。
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如果遇到“反催收”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过度消费和盲目借贷,量入为出,合理规划个人财务,从根本上减少债务问题的发生。
“反催收”黑产不仅损害了个人的财产安全,也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打击“反催收”黑产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包括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金融机构的规范经营、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只有多方联动,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一乱象,维护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