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数字技术首次全程参与申遗过程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46:2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数字技术首次全程参与申遗过程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9项世界遗产。这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中轴线,全长7.8公里,历经700多年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在这条“脊梁”的背后,是无数考古工作者和科技人员的辛勤付出。近年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北京中轴线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勘探,揭示了许多隐藏的历史秘密。

01

数字技术助力考古新发现

在前门五牌楼附近,正阳门箭楼南侧,一处写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围挡内,就是正阳桥遗址考古现场。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了古时的河道。南北走向的正阳桥遗存,就在脚下。

正阳桥是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一座桥梁,修建于明朝;民国年间,政府对其进行了改造;20世纪70年代,护城河加盖,道路改造,正阳桥被埋入地下。2021年到2023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正阳桥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主动考古,是为了让中轴线南段的面貌更加清晰。

站在遗址现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回忆,为了精确定位,考古团队前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力求把对周边的干扰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挖掘伊始,他们就挖出了正阳桥东南侧的镇水兽,这给了团队信心和决心——就在这里!于是,考古团队接着破拆道路,发现了正阳桥桥体、南孔和中孔的桥墩、券脸石、凤凰台……

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已经可以复原出正阳桥。通过与历史沿革信息比对,现存正阳桥遗存应为民国时期改造后的工程遗物。

在历史文献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正阳桥的记载。但正阳桥现在到底还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它是什么样的面貌?通过考古发掘,我们确定了正阳桥的存在,找到了它的准确坐标,明确了桥梁规模、形制、建造材质等信息。

通过正阳桥考古、天桥考古、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考古等项目,实证了中轴线的连续性、完整性、真实性,再现了中轴线南段的历史场景。比如,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线路的有形物质载体,通过考古发掘多处代表性的道路遗址,揭示出了道路的位置、宽度、铺装与历史演变等,它们证实了中轴线的位置与走向,实证了居中道路从明代至今400多年没有中断的沿用历史。

02

“数字中轴·小宇宙”:全球首创的数字化申遗实践

在印度新德里国际会展中心“中轴之夜,光耀古都”活动上,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腾讯公司历时3年打造的“数字中轴·小宇宙”,作为数字化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成果,也向全球正式发布上线。

“数字中轴·小宇宙”制作人、腾讯游戏研发效能部刘奇申在活动现场看到,来自印度、沙特、希腊、加拿大等多国的嘉宾体验了小宇宙产品,有人甚至站着玩了1个小时“通关”了,有人仔细对比了游戏里和他印象中北京中轴线的区别,还有人体验完后表示想尽快去北京实地看看。

“我心里百感交集。近1000多个日日夜夜长久的付出,都值了!”刘奇申说。

进入“小宇宙”后,你能看到北京雨燕从北向南飞过北京中轴线上15个遗产要素,用户化身游戏中的青年,背上背包,在导游的指引下,从先农坛开始,寻找中轴线的魂。

你可以跟随“玄鸟”,俯瞰北京中轴线,可以看到清朝皇帝在先农坛、太庙举行祭祀仪式,可以亲手体验正阳门城楼的搭建,可以尝试把社稷坛的五色土放到对应的正确位置……

这是全球首次将游戏技术运用到世界遗产申报。刘奇申告诉记者,“数字中轴·小宇宙”基于最新的中轴线研究和保护成果,采用高清照扫、游戏引擎、Physion Groom(实时头发物理模拟技术)、SmartGI(实时动态全局光照方案)、云游戏、PCG程序化内容生成等技术,对北京中轴线7.8公里核心遗产区进行了精细还原再现,结合人工智能内容生成能力来生成超大规模的地形、植被和建筑群。

“制作三维数据资产量超过15T,包含30万株植被,220万栋建筑,实时运行资产总面数(即模型的三角面数量)达到104亿,我们视觉化呈现了北京中轴线营造的山形水势。”刘奇申说。

其实,早在2021年9月,北京市文物局就和腾讯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达成战略合作,明确要以数字技术推动中轴线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也在全球范围内开创数字化技术全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先例。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数字中轴学术总顾问吕舟看来,从未有过数字技术如此深度参与申遗的前例。

北京中轴线是持续700余年的、活着的文化遗产,历经时间的洗礼,很多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吕舟有一个期许,如何让现代公众更深刻体会《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去感受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数字技术,能让大家直观理解这些变化。”吕舟说。

03

从考古发现解读北京中轴线价值内涵

2021年以来,为了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市文物局组织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先后发掘了正阳桥遗址、中轴道路及附属遗存、天桥遗址等。道路、排水沟、桥梁等的发现,补充、完善了北京中轴线尤其是南段的遗产内容,实证了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生动再现了北京中轴线南段历史场景。

偶数为阴,奇数为阳,是古人用数字符号来投射时空宇宙的一种哲学表达。阳数在中轴线上的运用,表现在建筑开间、祭坛层数、门道数量等。考古发现也同样揭示了这样的数字秘密。2022年8月-9月考古发现的永定门内中轴居中石路,其宽度为4.8米,即清尺一丈五尺。先农坛东外坛门先农门和东内坛门东天门的中间门道均为国家行祭祀礼仪时的行进线路,其宽度也为4.8米,即一丈五尺。天桥下排水沟宽度为1.6米,为清尺五尺;天桥桥身宽度9.98米,合清尺三丈一尺。根据测量,正阳门至天桥距离为1.6公里;天桥至永定门距离也是1.6公里。

这些考古发现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内涵,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正如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所说:“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是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龙头工程,是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要以申遗为契机,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市民生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