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操作+装备防护:有效预防气割作业烫伤事故
规范操作+装备防护:有效预防气割作业烫伤事故
在工业生产中,气割作业是最常见的加工方式之一,但其带来的高温灼伤风险也不容忽视。据统计,每年因气割作业导致的烫伤事故屡见不鲜,不仅给作业人员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掌握正确的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对于预防高温灼伤至关重要。
气割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作业前准备
风险评估与作业许可:在进行气割作业前,必须对作业现场进行风险评估,考虑因素包括作业场所的易燃、易爆物质的种类和数量,通风情况,周边环境,作业设备和工具的安全性等。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并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详细说明作业内容、时间、地点、作业人员、安全措施等信息,并提交给安全管理部门审批。
人员培训与资格确认:参与动火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培训,熟悉动火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措施。培训内容包括火灾和爆炸的预防知识、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佩戴等。特种作业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如焊接热切割作业,应持证上岗。
作业过程中的安全要点
现场安全措施:动火作业现场必须设置警戒作业区,操作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和动火许可证。动火现场应配备消防车及医疗救护设备和器材,严禁与动火作业无关人员或车辆进入动火区域。与动火点相连的管线应进行可靠的隔离、封堵或拆除处理,动火前应首先切断物料来源并加盲板或断开,经彻底吹扫、清洗、置换后,打开人孔,通风换气。
可燃气体检测:动火前气体检测时间距动火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动火作业前,应对作业区域或动火点可燃气体浓度进行检测,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
动火作业操作规程:动火作业时,应检查电源开关、用电线路是否良好,金属外壳应有安全可靠接地或接零,进出线应有完整的防护罩。气焊、气割动火作业时,氧气瓶与乙炔瓶应直立放置,并进行固定做好防倾倒措施,气瓶压力表数值应合格有效,氧气瓶与乙炔瓶工作间距不应小于5米,气瓶与动火作业地点不应小于10米。
作业后的安全检查
动火作业结束后,应对现场进行检查,监护人需要留观30分钟,并确认无火灾危险后,动火操作人、监护人方可离开。
防护装备的选购要点
防护眼镜/面罩:应符合GB/T 3609.1标准,能有效防护飞溅的金属熔渣和紫外线辐射。
耐高温手套:应选用耐热、耐磨材料,如皮革或特殊合成材料,确保手部安全。
工作服:应选择阻燃、隔热材质,覆盖全身,减少皮肤暴露。
呼吸防护:在通风不良环境需佩戴呼吸器,防止吸入有害气体。
高温灼伤预防措施
作业环境的通风要求:保持作业区域通风良好,避免有害气体积聚。在密闭空间作业时,应使用机械通风设备。
设备安全检查要点:作业前检查设备,确保无泄漏。定期维护保养气瓶、减压阀等关键部件,防止因设备故障引发事故。
应急处理方法:作业现场应配备应急药品和冲洗设施。一旦发生烫伤,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受伤部位,减轻伤害程度,并及时就医。
案例分析
2023年10月15日,在某公司生产车间发生一起因气割操作不当引发的员工烫伤事故。焊接工张某在进行钢板切割作业时,未正确佩戴防护面罩,且工作区域通风不良。在调整火焰过程中,氧气阀门开启过大,导致回火现象,高温气体喷出并灼伤其面部和双手。
这起事故暴露出以下问题:
-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未按规定佩戴防护装备
- 作业现场管理不到位,通风条件差
- 安全培训不足,员工对操作规程不熟悉
通过这起事故,我们应吸取教训,严格落实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现场管理,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结语
气割作业的安全不仅关乎个人生命健康,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操作、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加强安全培训,可以有效预防高温灼伤事故的发生。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