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监控发布UTI标准,多项创新筑牢市场风险防线
中国期货监控发布UTI标准,多项创新筑牢市场风险防线
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以下简称中国期货监控)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决定设立并管理的全国性期货市场监测监控机构。自2006年成立以来,中国期货监控不断创新技术手段和监管措施,为期货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场外衍生品全球唯一交易识别码(UTI):提升数据质量与风险监测能力
近日,中国期货监控发布了场外衍生品全球唯一交易识别码(UTI)金融行业标准。这一标准提供了对场外衍生品交易进行全球唯一识别的要素,以及生成UTI的指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法人机构向交易报告库(TR)报告的场外衍生品交易。
UTI的实施将显著提升数据质量和风险监测能力。通过唯一识别每笔交易,监管机构能够更准确地追踪和分析交易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这对于防范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制度:防范资金挪用的中国方案
期货保证金安全是期货市场稳步发展的基础。中国期货监控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制度,每日对期货公司数据进行稽核校验,发现问题立即报告证监会并向相关派出机构发出预警。
这一制度创新有效解决了期货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这一世界性难题。近十多年来,我国期货市场未再发生期货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事件,切实保障了期货公司客户资金安全。
期货市场监测监控制度:构建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
中国期货监控建立了“期货市场运行监测监控系统”,实时汇集各期货交易所的交易数据,通过开展全市场压力测试、专项压力测试等,为监管机构科学判断市场风险情况并进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期货监控连续三天启动全市场压力测试,测算客户、期货公司的结算风险,为证监会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持。随后,在证监会统一部署下,各期货交易所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分情况采取强制减仓措施化解风险。强制减仓后,投资者穿仓总金额占期货市场总资金量的比重小于0.1%,且没有期货公司在交易所穿仓。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面前,期货交易所得到各方的积极评价,我国期货市场监测监控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期货监控以防风险为核心,不断优化压力测试,加强高频交易监测,持续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品种的监测监控,充分发挥数据优势,为监管部门防范化解风险提供重要分析和数据支持。
交易报告库建设:提升场内外市场联动监测能力
中国期货监控自2018年起对标国际标准建设交易报告库(TR),成为我国境内首家获得金融稳定理事会(FSB)认可的交易报告库。通过交易报告库,中国期货监控逐日逐笔收集商品类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成交、持仓、资金等明细数据,为开展场内场外联动风险监测创造了独特优势。
场外衍生品交易报告库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有助于摸清场外市场底数,进行场内外联动分析,监测个体风险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也有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国际化进程,对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期货交易者保障基金: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为充分保护期货交易者合法权益,2007年4月,证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设立期货交易者保障基金。保障基金是在期货公司严重违法违规或风险控制不力等导致保证金出现缺口,可能严重危及社会稳定或者期货市场安全时,补偿交易者保证金损失的专项基金。
保障基金曾先后参与四川嘉陵期货和黑龙江北亚期货的风险处置工作,动用保障基金补偿交易者保证金损失,有效地维护了地方金融稳定和市场参与者信心。作为期货行业防范处置风险、保障交易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稳定的“重器”,保障基金为防范和处置期货行业潜在的机构风险做好充足的财务准备,具备一定的覆盖市场风险和处置风险的能力,是守好期货市场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展望未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期货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指明了路径和前进方向。中国期货监控将按照《意见》要求,持续做好保证金监控预警,积极服务期货市场改革创新发展,做好业务对接、业务评估和资金监控准备,切实服务监管防范风险。
下一步,中国期货监控将强化场外衍生品业务监测,完善交易报告库数据校验机制,优化场外衍生品信息提示试运行机制,加强场内场外联动风险监测,更好促进交易报告库功能发挥。同时,中国期货监控将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增强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向数字化、智能化、实时响应转型,大力提升开放环境下监管能力,为期货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和监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