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企集聚到百亿投资,北京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赛道
从百企集聚到百亿投资,北京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赛道
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正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根据最新预测,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从“仿人”技术向“类人”演进。星动纪元、银河通用机器人等企业的最新进展显示,人形机器人在户外奔跑等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预示着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政策引领,百亿基金助力产业发展
近日,目标规模100亿元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注册落地经开区,将助力北京打造世界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作为衡量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形机器人正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也是本市机器人产业布局的重点方向。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不过,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亟须汇聚创新资源,抢占发展先机。最新设立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目标规模为100亿元,将围绕国家及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相关领域战略性布局开展直接股权投资,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
企业集聚,打造全产业链体系
作为本市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经开区目前汇集机器人企业110家,已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正在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和产业生态示范地。到2025年,亦庄机器人产业产值预计将达到百亿元规模。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加快中关村(亦庄)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建设,优化园区承载空间,补齐产业生态配套,瞄准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研发,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助力北京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石景山区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到2025年底,集聚30家行业重点企业,突破7项以上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建设4个以上产业服务平台,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人形机器人核心产业实现收入力争突破10亿元,人形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呈现“场景牵引、技术突破、软硬协同、产业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为实现这一目标,石景山区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大脑创新突破、小脑做优做强、肢体提质升级等
- 搭建产业创新平台,如构建高质量具身数据创新平台、建立感控一体研发验证平台等
-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产业基地、加快企业集聚等
市场前景广阔,北京引领全国发展
根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100亿元,2026年将突破200亿元。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凭借政策支持、企业集聚和技术创新优势,有望在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2025上,中国厂商表现亮眼,14台参展的人形机器人中,有6台来自中国企业,包括银河通用、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星动纪元、傅利叶和小鹏。其中,银河通用的Galbot G1展示了24小时无人值守便利店场景,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和机器狗Go2在一天内全部被预订,智元机器人更是宣布累计量产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
深圳作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增长极,2023年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已达1797亿元。南山区已集聚2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机构,形成以龙头整机为引领,软件算法、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的态势。北京和深圳两地正竞相角逐“人形机器人第一城”,为我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人形机器人将在商用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实现更大规模的商用落地。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将继续发挥政策、人才和产业优势,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