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批药品集采:规模翻倍中选率减半,创新药迎来发展机遇
第十批药品集采:规模翻倍中选率减半,创新药迎来发展机遇
2024年12月30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称“国采”或“集采”,均指“带量采购”)公示中选结果,本次中选药品将于2025年4月正式落地使用。此次集采投标企业数(439家)、产品数(778个)创历次最多,中选率(49.5%)创历史新低,流标率(50.3%)创历史最高纪录。此次国采竞争尤为激烈,AB证药企互卷,如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剂(1ml:2mg/支),限价7.48元,津药和平报了0.54元/支,比限价降低了99%。
自2018年11月国家医保局启动“4+7”集采试点以来,共开展十批国家药品集采、五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已累计采购435种药品,平均中标降幅在50%以上。带量采购作为三医联动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医改最为直接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仍将存在较长时期。
创新药市场迎来发展机遇
带量采购政策对医药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降低了药品价格,也推动了医药产业结构优化。仿制药市场竞争加剧,而创新药市场迎来发展机遇。
根据《2024-2029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数据,2022年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达6785亿元,同比增长7.60%。2023年,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约为7097亿元,继续稳步增长。预计到2024年,由于创新药物受到相关政策利好、医疗保险调整、医药企业研发支出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7534亿元。
政策推动: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的政策,如完善新药定价机制、鼓励高质量创新等,为创新药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医疗保险调整: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调整,提高了创新药的用药可及性,为市场增长提供了动力。
研发支出增加:医药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药的研发进程,不断有新的药物进入市场,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医院用药结构向创新药倾斜
2023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约为7097亿元,同比增长7.60%,预计2024年将进一步增长至7534亿元。政策支持、医保调整、研发投入增加等因素,推动了创新药市场的快速发展。
2018-2023年,样本医院全药采购金额、采购量增速放缓,但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剂的采购金额占比显著增加,成为医保基金支付增量的主要流向。这表明医院用药结构正逐步向创新药倾斜。
政策支持为创新药发展保驾护航
2024年,创新药领域一跃成为政策高地,一系列利好政策纷纷落地,从创新药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国务院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再到创新药优先审评审批等政策,无一不彰显出国家对创新药发展的坚定支持与高度重视。
在政策的有力护航下,2024年创新药在数量上实现飞跃,再创新高。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的1类或1.1类新药计算,NMPA共批准了48款1类创新药上市,其中进口创新药8款,国产创新药40款。从药物类型来看,涉及23款化学药品、22款生物制品和3款中药及天然产物,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国产创新药数量相较于2023年增长17%,与2022年相比,更是实现了207%的大幅增长。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创新药企业已被政策的东风推上高速发展的轨道。相信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发酵,更多创新药将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用药选择和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