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最新研究:中国如何实施结直肠癌筛查?
协和医院最新研究:中国如何实施结直肠癌筛查?
近日,协和医院陈宏达团队在《Western Pacific》期刊上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的研究论文。研究表明,实施有组织的全国性结直肠癌筛查计划将有效减轻疾病负担,但需要大量资源和成本。将粪便免疫化学检测与诊断性结肠镜检查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果,同时节省内窥镜检查的容量和成本。这项研究为中国未来的结直肠癌筛查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结直肠癌筛查为何如此重要?
结直肠癌,这种听起来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其实如果能及早发现,治疗效果是非常乐观的。数据显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2%,而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进行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90%。更令人欣慰的是,几乎所有的结直肠癌,都是由结直肠腺瘤逐步发展而来,这个过程可以持续10年以上。只要发现并切除异常组织,就能有效阻止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国际上的成功经验
在结直肠癌筛查方面,一些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美国、欧洲多国都有成熟的结直肠癌筛查项目。以美国为例,通过普及筛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过去几十年里显著下降。韩国和日本则采用了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与结肠镜检查相结合的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优筛查策略:粪便检测+结肠镜
那么,什么样的筛查策略最有效呢?目前国际上普遍推荐的是将粪便免疫化学检测与结肠镜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的隐血来发现可能的病变。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患者接受度高,适合大规模人群的初步筛查。如果FIT结果呈阳性,再进行结肠镜检查以确诊。这种两步走的策略,既能提高筛查效率,又能减少不必要的结肠镜检查,节省医疗资源。
中国面临的挑战
对中国来说,实施全国性的结直肠癌筛查计划面临不少挑战:
- 人口基数大:中国有14亿人口,要覆盖这么大规模的人群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
-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人才差距较大,结肠镜检查在一些地区可能难以普及。
- 公众意识不足:很多人对结直肠癌筛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参与筛查的意愿不高。
建议与展望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筛查重要性的认识。
- 优化筛查策略,比如采用FIT+结肠镜的组合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 加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提高结肠镜检查的可及性。
- 建立完善的筛查体系,包括筛查、诊断、治疗的全流程管理。
协和医院陈宏达团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结直肠癌筛查体系,让更多人受益于早发现、早治疗,远离结直肠癌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