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佳豪回家:被拐儿童重逢后的心理重建之路
欧阳佳豪回家:被拐儿童重逢后的心理重建之路
2024年9月,22岁的欧阳佳豪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19年前,年仅3岁的他在广东增城仙村镇被拐走,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分离。当父子重逢的那一刻,喜悦、激动、陌生、尴尬……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
“梅姨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拐卖儿童案件,涉及9名被拐儿童,其中8人已找回,欧阳佳豪是最后一个被找到的孩子。然而,与亲生父母重逢,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立即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相反,这往往只是另一个艰难旅程的开始。
心理创伤:难以言说的痛
被拐儿童在重逢后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心理创伤的修复。以欧阳佳豪为例,19年的分离,让他与父亲之间缺乏共同话题,情感回归异常艰难。这种困境,在其他被拐儿童身上也屡见不鲜。
“梅姨案”中的钟彬,在认亲后甚至没有给亲生父母留下联系方式;同案的礼礼回家3年后,仍然很少叫“爸爸”“妈妈”。这些看似冷漠的行为背后,是被拐儿童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始人张宝艳指出,被拐儿童在新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形成了对收养家庭的身份认同。当他们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时,需要重新建立对原生家庭的身份认同,这一过程往往充满困惑和矛盾。
更令人揪心的是,一些被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多重伤害。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未成年人检察项目督导叶朕指出,被拐卖儿童可能面临生存权、发展权等多方面的威胁,包括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教育权利被剥夺、遭受家暴或虐待等。这些经历,无疑加深了他们的心理创伤。
社会支持:亟待完善的体系
面对如此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仅靠家庭力量显然不够。然而,当前中国在被拐儿童心理康复方面的支持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雷指出,虽然国家救助机制在打拐案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关法律规定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在被拐儿童成年后的救助方面,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专家建议,应建立专业的心理康复团队,为被拐儿童提供长期的心理支持。同时,可以考虑成立被拐儿童安置中心,为他们提供临时的住宿和生活保障,直到与家人团聚。安置中心还可以配备心理医生,开展专业的心理疏导,并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此外,社区、学校、家庭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日常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与家长保持紧密沟通;社区则应营造安全友好的成长环境,共同为被拐儿童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结语:爱与希望的力量
欧阳佳豪的故事,是无数被拐儿童家庭的缩影。他们的回归之路,需要的不仅是法律的严惩、技术的进步,更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支持。正如一位专家所说:“被拐儿童的心理康复,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我们期待,通过司法、心理、社会支持的多方共力,能够真正帮助像欧阳佳豪这样的“被拐儿童”正视创伤、调节情绪,逐步恢复心理健康,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找回丢失的岁月和亲情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