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大盘点:从腊八到年夜饭
春节习俗大盘点:从腊八到年夜饭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腊八到除夕,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主要习俗是祭灶,也称“祭灶节”。小年是春节的序幕,家家户户开始忙碌准备过年。习俗包括扫尘、贴窗花、写春联等。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为的是辞旧布新,迎祥纳福。
除夕,农历年最后一天,主要习俗是守岁和吃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合家欢”,象征团圆。古代有驱赶“年兽”的传说,人们通过挂红木板、点火堆、敲打等方式驱赶“年兽”,庆祝平安。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年夜饭又称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圆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关于年夜饭来历的传说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其中,流传的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凶恶怪兽,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惊恐,村村不安。大伙儿只得搬到远远的地方去逃避“年”的伤害。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也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一定不敢进村了。防御“年”进村侵袭的日子,家家户户照样挂上红色木板,点着火堆,通宵敲敲打打,“年”不再出来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设宴团聚一起吃饭,欢庆平安。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意义。全村的人聚在一起,为驱逐凶兽获得的胜利互相祝贺道喜。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
春节期间还有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春联寓意吉祥,鞭炮则象征驱赶邪恶。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贴春联的民俗从明朝开始盛行,小年过后,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写福字,春联妙语连珠,年味越来越浓。放鞭炮则是为了驱赶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春节习俗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腊八到小年,再到除夕和春节期间的种种活动,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团圆、幸福安康的向往,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一些习俗的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却历久弥新,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