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日救亡到宪法规定的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日救亡到宪法规定的国歌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一首激昂的旋律响彻云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歌曲,以其雄浑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
田汉与聂耳: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
1932年4月,上海明月歌舞剧社,一位年轻的音乐家与一位著名的剧作家相遇了。聂耳,这位20岁的音乐天才,与田汉,这位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一见如故。田汉欣赏聂耳的音乐才华和革命热情,聂耳则敬仰田汉的文学成就和进步思想。两人很快成为亲密的战友,共同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文化运动中。
民族危亡之际的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以田汉、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文化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用艺术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
1934年,田汉创作了电影剧本《凤凰的再生》(后改名为《风云儿女》),讲述了一群青年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到觉醒反抗的故事。在剧本的最后,田汉写下了那首后来成为国歌的歌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仓促中的创作
1935年2月,田汉因参与进步活动被捕。在被捕前的最后一个夜晚,他匆忙完成了歌词的创作。由于时间紧迫,他只写下了两节歌词,便被国民党宪兵带走。这份珍贵的手稿被保存下来,成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雏形。
聂耳的谱曲
得知田汉被捕的消息,聂耳心急如焚。他主动请缨,承担起为这首歌词谱曲的重任。拿到歌词后,聂耳被其中的激情和力量深深打动。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创作,仅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初稿。
为了完善曲谱,聂耳多次征求导演许幸之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定稿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更加激昂有力,完美地诠释了歌词中的战斗精神。
传遍全国的战歌
1935年5月,《风云儿女》在上海公映,《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主题歌首次公开演唱。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最响亮的号角。无数热血青年在它的激励下,投身抗日战场,为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
成为国歌的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毛泽东主席在讨论时指出:“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写入宪法,赋予了国歌崇高的法律地位。
永恒的精神象征
80多年来,《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民族危难时奋起抗争,在和平年代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都会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