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六天谱就《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成抗战最强音
冼星海六天谱就《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成抗战最强音
1939年4月13日,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内灯火通明,一场注定载入中国音乐史的演出即将开始。随着指挥棒轻轻一挥,激昂的旋律在礼堂内回荡,冼星海与光未然联袂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这里首演。这部诞生于延安窑洞中的民族交响史诗,从此唱响大江南北,成为抗战时期凝聚民族力量的时代战歌。
两位文艺战士的延安相遇
1939年初,诗人光未然因行军坠马受伤,来到延安治疗。此时的冼星海已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执教,两人曾有过合作基础。在病房中,冼星海探望光未然,两位文艺战士一拍即合,决定再度联手创作一部反映抗战精神的大型声乐作品。
光未然在病床上忍着剧痛,仅用5天时间就完成了400多行的歌词创作。这些诗句凝聚了他在壶口瀑布旁目睹船夫与风浪搏斗时的震撼,也融入了他对祖国母亲河的深情。1939年3月11日晚,光未然在西北旅社的窑洞里朗诵起这首长诗,冼星海听后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六天六夜的创作奇迹
冼星海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歌词,回到了他在延安鲁艺的土窑洞。早春的延安,天气依然寒冷,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冼星海的夫人钱韵玲回忆道:“我们用一小盆炭火取暖,我有时看他写累了,就煮一点红枣给他吃。那时候延安的木炭还是很缺乏的,夜深人静时,炭火熄了,窑洞里非常冷,但星海的创作热情却比火焰还要热!”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冼星海连续创作了六天六夜,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谱曲。这部作品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八个乐章组成,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黄河儿女的斗争精神和民族气节。
简陋条件下的震撼首演
然而,首演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乐器短缺。延安的西洋乐器匮乏,鲁艺音乐系的师生们不得不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制作乐器。他们用洋铁桶做共鸣箱,代替大提琴;甚至把喝水的缸子、勺子、筷子都用上了,创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
1939年4月13日晚,陕北公学大礼堂内座无虚席。当《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响起,全场观众被深深震撼。冼星海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晚上是延安空前的音乐晚会,也就是全国从没有的音乐晚会。因内容非常新鲜,而且都是带着最新的创作形式!”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称赞其“百听不厌”,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茅盾则评价道:“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一部作品,一段传奇
《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召唤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侵略者,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号角。
对于冼星海个人而言,这段延安经历成为他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他从一名爱国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领悟到艺术创作要为时代发声、为人民而歌。《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也使他成为人民音乐家的代表人物。
85年过去了,《黄河大合唱》依然在世界各地传唱,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的象征。正如光未然之子张安东所说:“《黄河大合唱》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