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合批评孩子,真的好吗?
公共场合批评孩子,真的好吗?
“你这么笨,怎么学得好?”“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干什么?”在公园、商场、餐厅等公共场所,我们时常能听到这样的批评声。父母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不仅不能有效教育孩子,反而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伤害自尊,影响心理健康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指出,当众批评孩子是一种心理控制行为,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批评往往伴随着羞辱和贬低,让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在公共场合受到批评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他们可能会变得过分敏感,害怕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甚至产生社交恐惧。一位网友回忆说,小时候在餐馆打翻了盘子,被母亲当众训斥,从此以后每次去餐馆都会感到紧张不安。
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当众批评不仅伤害孩子,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教育家贾荣韬指出,这种批评方式往往只关注了表面行为,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在公众场合被批评的孩子,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故意与父母作对,以维护自己的面子。
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共情和鼓励。一位父亲分享了他的经验:他的儿子骑自行车撞了一个小孩,花费了上千元的医药费。儿子出于害怕,不敢回家。父亲没有着急批评,而是对儿子说:“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其实你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儿错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这种理解和接纳让孩子更容易反思自己的错误。
可能侵犯隐私权
随着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的增强,当众批评孩子还可能涉及法律问题。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一起案例显示,一名6岁女孩被父母绑在树上教育,路人拍摄并上传至网络,最终拍摄者因侵犯隐私权被判承担责任。虽然这起案件涉及的是路人拍摄,但专家指出,父母在公共场所批评孩子,同样可能侵犯其隐私权。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沈括表示:“虽然隐私强调私密性,但并不意味着在公开场所进行的活动就一定不构成隐私。如果这些在特定公开场所进行的是仅为一部分人所知悉的活动,一旦被大范围公开即会给权利人的人格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亦应当作为隐私予以保护。”
更好的教育方式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呢?
-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避免在公共场合或饭桌上批评孩子,可私下沟通以保护其自尊。
- 控制情绪:不要在愤怒时教育孩子,冷静下来后再进行理性对话。
- 采用正确方法:用描述性语言指出问题,表达感受而非直接指责。
- 共情和鼓励:先认同孩子的感受,再引导他们认识错误。
- 设立规则:通过设立明确的规则和边界,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智慧。父母的批评应该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伤害他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