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954万亩沙地变绿洲,科尔沁沙地治理迎来决定性胜利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57: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954万亩沙地变绿洲,科尔沁沙地治理迎来决定性胜利

科尔沁沙地,这片横跨内蒙古赤峰市和通辽市的广袤沙地,曾是中国最大的沙地,总面积达5.06万平方公里。如今,这里正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2024年,内蒙古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其中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主战场——通辽市,计划到2030年全面完成4104万亩沙地治理任务。这场生态战役不仅关乎环境改善,更是一场科技与自然的博弈,一场人与沙漠的持久战。

01

科学规划:三大战区布局

内蒙古在科尔沁沙地治理中,科学规划是首要任务。通辽市创新性提出“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总体思路,将全市划分为三大战区:

  • 南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核心区:重点治理科尔沁左翼后旗蒙辽界沙化草原、库伦旗塔敏查干沙带等区域
  • 北部生态保护修复区:以保护天然草原和湿地为主
  • 中部节水生态巩固提升区:重点推进农田节水改造和林草质量提升
02

科技支撑:智慧治沙新模式

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科技成为制胜关键。无人机、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应用,让防沙治沙工作插上了科技翅膀。

在通辽市科左后旗100MW光伏治沙储能项目区,光伏板下,一行行粗壮立柱排列整齐,仿佛为沙丘披上了一层绿色铠甲。这个“太阳能发电+生态治理+储能系统”牧光复合项目,不仅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还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新模式。经过一年运营,项目区内很多地块的植被已得到自然恢复。

03

产业融合:生态与经济双赢

内蒙古在科尔沁沙地治理中,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路径,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风电光伏+治沙产业:利用沙区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到2030年,内蒙古将新增风电光伏装机规模350万千瓦,完成综合治沙51.6万亩。
  • 饲草产业:选用羊草、苜蓿等优质牧草,建设人工牧草生产基地,为千万头(只)牛羊养殖业提供保障。
  • 沙漠旅游:在治理的同时,保留适合开发沙漠旅游的自然景观,发展沙漠旅游产业。
  • 林药产业:发展文冠果、仁用杏等木本粮油产业,同时推进林下中蒙药材种植。
04

社会参与:激发全民治沙热情

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内蒙古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治沙的积极性。

  • 以工代赈:鼓励农牧民参与治沙工程,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 先建后补:对完成治沙任务的主体给予资金补助。
  • 合同制造林种草:吸引企业参与生态建设。
05

成效显著:绿进沙退显成效

经过持续努力,科尔沁沙地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翁牛特旗完成沙地综合治理42.1万亩,开鲁县完成治沙7000多亩。据统计,目前科尔沁沙地流动、半固定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防沙治沙成果巩固成效明显,林草覆盖率达52.32%,森林覆盖率达21.65%,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45%。

06

未来展望: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根据规划,到2030年,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将取得决定性胜利。届时,内蒙古将实现以下目标:

  • 全市需治理的沙化土地治理率达100%
  • 林草覆盖率达54.68%
  • 森林覆盖率达24%
  • 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48%
  • 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实现100%
  • 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90%以上
  • 沙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不仅是一场生态战役,更是一场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它展示了中国在荒漠化治理领域的决心和能力,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三北”工程的深入推进,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正逐步变成绿洲,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家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