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到电影:重新讲述美国西部的华人故事
从文学到电影:重新讲述美国西部的华人故事
1869年5月10日,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在犹他州普瑞蒙特瑞竣工。在庆祝仪式上,创办斯坦福大学的利兰·斯坦福将一根金道钉敲入枕木,完成了铁轨的连接。然而,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有1.5万名华人劳工被忽视和遗忘。他们为铁路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在历史叙述中被有意抹去。本文将通过文学和电影作品,重新审视华裔移民在美国西部开发史中的贡献与遭遇。
1869年5月10日,犹他州普瑞蒙特瑞,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的竣工仪式。
在张辰极的小说《金山的成色》中,这一历史时刻再次被提及:
“在最后一根枕木被敲下的那天,她听见欢呼响彻了全城。一颗金色的道钉将铁轨固定在大地上。一幅画被画下,作为历史的见证,可画上没有一个长得像她的人,那些建造了铁路的人。”
这段话中的“她”是小说的主角露西,她代表着那些在铁路建设中被忽视的华人劳工。在19世纪的美国,大批华人涌入西部,参与淘金热、铁路建设等,但他们被白人男性主导的“西部赞歌”所掩盖。
《金山的成色》:华裔移民的生存困境
作为90后华裔作家,张辰极的首部长篇小说《金山的成色》入围了2020年布克奖名单,并被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评选为35岁以下最值得期待的五位作家之一。小说通过一对华裔姐妹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华人家庭在西部从生根到离散的过程。
父亲是印第安部落长大的华人孤儿,母亲原本是铁路劳工,一家人依靠父亲挖煤为生。无法放弃“淘金梦”的父亲最终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母亲选择离开,父亲几年后去世。12岁的露西和11岁的萨姆带着父亲的尸骨踏上流亡之路。
90后华裔作家张辰极
张辰极的每个章节都用“盐”、“风”、“水”、“骨”、“泥”、“肉”、“血”等字眼命名,这些元素既是主角生存的必需品,也象征着她们与这片蛮荒土地的紧密联系。小说深入探讨了家庭内部的矛盾:父亲执着于“金矿梦”,而母亲则渴望回到家乡。这种观念的差异,最终导致家庭的破裂。
两代移民的隔阂
华裔作家在作品中表达两代移民间隔阂的并不少见。邓敏灵的短篇集《简单的菜谱》中,父亲保留了过去的生活方式,试图将其传递给下一代,但儿子却强烈反抗。在《城市地图》中,父亲因事业失败而选择回到印度尼西亚,多年后父亲自杀住院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烤炉里正烤着东西,我现在来不了”。
邓敏灵
《第一头牛》:西部开发中的另类叙事
美国导演凯莉·莱卡特的电影《第一头牛》以1920年代的俄勒冈为背景,讲述白人库奇和华人路金通过偷牛奶做蛋糕生意的故事。库奇被塑造为一个与西部传统形象格格不入的角色,他注重细节,擅长制作美食,而非狩猎或战斗。电影通过“第一头牛”这个象征性的意象,讽刺了权威和历史叙事。
《第一头牛》电影海报
电影的开场是一个来自当下的女孩在丛林里遛狗,发现两具握着手的骨架。这个场景可以被解读为对历史的重新审视,提醒人们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历史细节。
《第一头牛》电影剧照
凯莉·莱卡特
结语
通过这些文学和电影作品,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美国西部开发史中被忽视的华裔移民群体。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不仅仅是胜利者的叙事,更应该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遗忘的声音。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