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5G网络建设如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24:4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5G网络建设如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中国5G网络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不仅提升了移动通信服务水平,还显著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86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5512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约4.24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1.55万亿元。5G网络建设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在多个行业中展现出强大的赋能作用,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01

5G建设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023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和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共完成电信固定资产投资4205亿元。其中,5G投资额达1905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部投资的45.3%。截至2023年底,中国5G基站总数达337.7万个,网络底座进一步夯实,网络应用不断丰富。

5G建设投资不仅直接带动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还拉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从基站设备、天线、射频器件到光纤光缆、芯片等,整个产业链都受益于5G建设的推进。据估算,5G建设每投入1个单位,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生3.6个单位的产出。

02

5G应用赋能各行各业转型升级

5G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深刻的变革。截至2024年5月底,5G应用案例数累计超过9.4万个,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已实现了规模应用。

以低空经济为例,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正成为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5G-A作为5G的进阶版本,其超高速率、超大连接数、超低时延等特性可为低空经济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根据摩根士丹利数据,预计未来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

在探索5G-A护航低空经济这一进程中,电信运营商的角色也正从网络基础设施的提供者转变为低空经济的筑路先锋。近日,在2024中国信息通信大会暨低空智联与监管技术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移动成研院”)领导与专家交流了当前中国移动基于5G-A进行低空智联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分享其低空智联网建设成果的同时,展现了其锚定低空经济这一新引擎,意在领航数字经济新未来的“算”与“谋”。

整体来看,受政策、市场需求与5G-A通感一体技术的合力推动,低空经济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根据摩根士丹利数据,预计未来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

聚焦网络建设进展,随着低空经济的“四张网”建设,业内多位院士提出“低空智联网”,国务院亦将其作为低空开放和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所谓低空智联网,是指以空天地多网融合(低轨卫星、ADS-B、蜂窝网络和地面网络等)、网络化感知、计算服务为核心,构建的支撑低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综合系统,实现高密度、大流量、多用户等场景下的通信、导航、监视和服务的统一。其也是低空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

在已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势的基础上,中国移动也看准了发展新机遇,认识到其战略价值体现在低空智联网和监管服务领域,并逐步探索开展涵盖5G-A网络、终端、业务平台、通信测控、数据传输等应用场景和相应业务。

就无人机来看,由于每个无人机生产厂商都使用自己私有的自建通信与控制链路(数据链路)来控制无人机飞行,飞行和控制距离受限,无法进行超视距的远程飞行控制和实时信息交互。对此,中国移动认为5G网联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面对空域目标感知与监管领域存在的探测范围受限、感知精度难保证、黑飞行为难监管、航空安全难保、身份认证互信难等困扰,中国移动提出了基于5G探测感知的方案来解决上述难题。

研判行业痛点,讲求精准施策。相对应地,中国移动在业界首次给出5G网联无人机的定义,业界首次实现用5G移动通信蜂窝网络替代传统无人机自建通信和控制链路(C2链路),并完成对无人机的超视距远程飞行控制,以及交互信息的大带宽、高速率、低时延的实时传输处理,开展了一系列基于5G的无人机通信与感知技术研究。

目前,中国移动已自主研发打造了“1+1+3+3+3+N”核心产品和能力体系,积极融合行业构筑解决方案和品牌影响。布局云、网、端产品,锻造差异化优势,中国移动自主研发了中移凌云、哈勃一号、中移应龙、空中信号测量仪等核心产品,开放能力对接大疆、中航工业等30余家头部品牌,涉及100多个主流机型。在智能网联能力、产学研团队、标准与专利核心卡位、行业生态整合能力等方面积累了先发优势。

目前,中国移动基于已有核心技术,空对地连续覆盖技术成为国际国内首创且对地覆盖范围业界最大;面向低慢小无人机目标的探测感知技术国际领先;基于5G通感的安全监管平台(中移凌云)国际先进。

据了解,目前中国移动核心技术创新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即面向无人机飞行空域的5G立体移动通信覆盖技术、中移凌云管理运营平台、无人机机载可信网联终端以及基于光学阵列的通感一体增强感知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助力低空智联与监管服务,中国移动构筑了以中移凌云平台为底座的低空监管系统,可实现对合作目标和非合作目标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移动也锻造形成了六大核心能力。

一是低空空域智慧规划。中国移动成研院自主研发面向低空空域运营管理的中移凌云平台功能,通过构筑低空四维时空(经度、纬度、高度、时间)体系,在空域划设、空域评估、空域动态配置、空域数据管理等方向开展技术研究和产品功能研发,赋能低空监管运营者。同时,创新性制定国家标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身份识别三维空间位置标识编码》,为规范空域管理提出了有效方法手段。

二是5G-A网络实现无人机可信接入。中国移动推动无人机可信接入方案成为3GPP标准,已在R17冻结,实现了核心网对无人机UAVID标识的识别及其增强服务,并实现了三项业界首次。业界首次完成终端侧新型无人机标识的引入及能力适配,首次在网络侧通过升级支持UAS网络功能完成无人机可信标识的识别、映射、鉴权授权及全生命周期管理,首次在飞控平台侧完成与核心网能力开放平台的对接、实现标识与运营信息的绑定。

三是基于5G-A的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国移动借鉴手机、车辆等成熟的管理模式,构建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依据我国首部无人驾驶航空器专项行政法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国移动可面向监管提供规范、标准、可靠的技术手段,保持低时延的双向通信,实现对无人机看得见、叫得到、管得住。

四是基于5G-A的无人机低空探测和反制。当前,国家亟需打造一张面向无人机飞行空域的感知监管与通信网络,为低空安全提供能力保障。中国移动基于5G基站无人机探测结果,在中国移动自研的“中移凌云”平台进行实时显示,相比传统方案优势明显。

五是赋能低空经济的智慧运营服务。围绕低空经济场景,面向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用户,中移凌云通信与感知平台可提供365天×24h全天候飞行安全监管、智能偏航预警、智能航线规划、多源数据融合与反制等能力,为无人机物流配送、eVTOL载人飞行、无人机巡检及安防保障等领域提供数据传输、数据分析等能力,助力低空经济发展。

六是应用通信服务能力。针对各类场景下应急通信保障的任务需求,中国移动构建了四纵三横的多维度无缝应急通信体系。选配大型、中型、系留和无人直升机等多类型飞行平台,搭载中移应龙航空应急专用基站,结合无人机应急管理平台,实现在地震、洪涝、火灾、近海等场景下的立体应急通信保障。在国家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主办的应急救援无人机高海拔地区“三断”场景测试验证中,2023年中国移动成为唯一完成实战验证并获得验证证书的运营商。

在浙江,面向飞行监管,中国移动助力省公安警务航空队打造“5G网联警务航空平台”,实现对全省警用无人机的飞行监管、指挥调度和数据传输,为警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在四川,中国移动与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基于5G网联无人机开展电力巡检、应急通信等应用,为行业用户提供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

03

城乡差异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5G网络建设在城市和农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路径。城市地区5G建设主要面临空间和经济成本问题,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密度覆盖。而农村地区则更多受制于地理条件和经济效益,需要解决偏远地区的覆盖问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5G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前景广阔。5G网络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实现智能化管理。例如,通过5G连接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环境参数,帮助农民优化种植方案。此外,5G还能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更快捷地进入市场。

04

展望未来:5G引领数字经济新未来

随着5G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应用的深入拓展,其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显著。5G不仅是一项通信技术,更是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它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中国5G移动电话用户占比已近半。截至2023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达17.27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22.5部/百人,较全球平均水平(107部/百人)高出15.5个点。移动电话用户加快向5G迁移,5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8.05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占比46.6%,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本年净增5G移动电话用户2.44亿户,净增量较上年高出3840万户。

行业融合应用深化拓展。截至2023年底,行业共发展5G虚拟专网数量3.16万个,达上年末数量的2.2倍。5G行业应用从点状示范向部分领域规模化复制演进,5G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1个,覆盖近七成大类行业,并在采矿、电力、港口等行业规模复制;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所有地市覆盖。“5G+工业互联网”加快推广,5G全连接工厂陆续落地,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向核心生产控制环节拓展,5G网络的时延、可靠性等指标为生产业务稳定性提供保障。

2024年,伴随数字经济和新型工业化蓬勃发展,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入关键阶段。专家认为,聚焦重点行业应用场景,树立更多示范标杆,加强推广应用,促进5G应用规模化发展,将是今年发展的主线。目前,中国已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家,“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万个,而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也已经达到62个,5G-A汽车柔性生产线等前沿项目实现落地。在“灯塔”的指引下,在“标杆”的示范下,今年中国5G的规模化应用有望实现强势发展。

“5G的行业应用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的71个大类,特别是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重点垂直行业。”中移智库战略与产业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张丽贤说,“5G应用已经实现了规模复制,助力千行百业实现了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未来,随着5G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应用场景的持续创新,5G将在更多领域释放潜能,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