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笠成京东双十一直播大使,品牌营销陷入性别争议
杨笠成京东双十一直播大使,品牌营销陷入性别争议
2024年10月14日,京东官宣脱口秀演员杨笠为双十一直播大使。这一决定迅速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网的舆论风暴。
争议的源头:什么是“普信男”?
杨笠在2020年《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中的经典段子,成为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她当时说:“为什么有些男人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 这句话衍生出了网络热词“普信男”,用来形容那些外貌、能力等条件平庸却过度自信的男性。
然而,这个原本用来调侃特定类型男性的词汇,却被部分男性解读为对自己的侮辱。在京东官宣杨笠为双十一直播大使后,大量男性用户在社交平台表达不满,甚至发起退款、卸载APP等抵制行动。
舆论场的撕裂
这场风波迅速发酵,不仅限于京东和杨笠的商业合作层面,更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性别议题的全民讨论。男性用户认为杨笠的言论带有性别歧视,而女性用户则认为这是对社会现象的合理调侃。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讨论中出现了大量谣言和不实信息。例如,有人声称京东金融出现挤兑现象,还有人传播关于京东高层的不实消息。这些谣言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混乱和对立。
京东的决策失误
面对汹涌的舆论,京东于10月18日发布致歉声明,表示“后续无合作计划”。这一决定虽然平息了部分男性用户的愤怒,却引发了女性用户的不满,认为京东屈服于压力,放弃了对女性声音的支持。
从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看,京东的决策存在明显失误。公关专家指出,京东低估了性别议题的敏感性,没有充分预估到杨笠作为争议人物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此外,京东在危机处理中的回应方式也值得商榷,过于仓促的道歉反而加剧了舆论的两极分化。
“休眠者效应”:争议背后的营销逻辑
有趣的是,尽管杨笠的代言屡屡引发争议,但仍有品牌愿意与她合作。这背后其实有着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休眠者效应”。
这一理论由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夫兰提出,指的是信息源的可信度效应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具体来说,人们在接收信息时,会同时受到信息内容和信息源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源的影响会逐渐减弱,而信息内容本身的影响则会凸显出来。
在营销语境下,这意味着即使代言人存在争议,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随时间淡化,而其带来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却能长期留存。因此,一些品牌愿意冒险选择争议人物作为代言人,以期获得更大的曝光和讨论。
性别议题的公共讨论:如何避免对立?
这场风波折射出当前社会在性别议题上的敏感和分裂。一方面,女性声音日益壮大,对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批评更加直接和尖锐;另一方面,部分男性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对女性的批评异常敏感和抵触。
要避免这样的对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 媒体和公众人物在发表涉及性别议题的言论时,应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的表述;
- 品牌在选择代言人时,应充分评估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避免将商业行为卷入敏感议题;
- 公众在参与讨论时,应保持理性,避免情绪化的攻击和谣言的传播;
-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性别平等的实质性进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争论和对立。
这场风波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如何在多元声音中寻求共识,如何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如何推动性别平等而不引发对立,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持续探讨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