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已达90%,创新实践助力生命重启
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已达90%,创新实践助力生命重启
近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已达到90%,这一数字背后凝聚着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关注与投入。从政策支持到地方创新,从机构建设到个体受益,残疾人康复服务正在不断拓展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为残疾人群体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政策引领,构建康复服务体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残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残疾人康复机构12463个,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36.0万人,为残疾人康复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北京市作为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排头兵,2023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高达99.96%。全市21.5万名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康复补贴标准更是居全国首位。北京市残联康复部主任刘洋介绍,对于北京市户籍0至15岁残疾儿童,不论残疾类别、经济水平、残疾等级,只要到定点机构进行康复训练,每人每年均可享受最高36000元的补贴。
创新实践,提升服务质效
各地在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安徽省六安市通过举办“海瑞通杯”残疾人康复服务优秀典型案例汇报展演活动,推广创新经验。活动中展示了残联组织、定点机构在推动管理服务创新方面的成效,以及残疾人康复工作者在一线提供优质服务的感人故事。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六安市在残疾人康复领域的创新探索,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山西省朔州市在2024年圆满完成了民生实事项目,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服务393名,完成率为105.08%。为精准提供康复训练,康复中心配备了PEP-3、VB-MAPPE和韦氏智力测验等国内外先进的评估工具,涵盖身体功能、认知能力、心理状态、社会适应等多个维度。同时,朔州市还规范和重新认定了12家康复服务机构和5家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机构,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江苏省盐城市则在全国率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29年来已有5.1万人次受益。盐城市残联康复处处长刘晓军表示,帮助一个残疾人,就可以拯救一个家庭。她和同事们通过深入一线调研,精准摸排需求,推动出台了多项创新政策,如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和升级救助项目、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免费基本用药实施办法等,实实在在增强了残疾人的获得感。
改变生活,点亮人生希望
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融入社会。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展现了康复服务带来的改变。
一位因腰伤导致身体活动受限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康复训练后,不仅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显著改善,还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主动权和掌控感。他感慨道:“运动康复让我重拾对生活的热爱,仿佛获得了新生。”
在朔州市,一位残疾儿童在接受康复训练后,在语言、认知、运动、社交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康复中心严格按照山西省相关标准进行服务,针对特殊情况还提供了延时服务,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康复训练。
在江苏省盐城市,一位8岁的残疾儿童马永强曾仅靠双上肢在地上缓慢爬行。经过3年的康复治疗,他现在可以依靠助行器独立行走,基本实现生活自理。这一改变不仅让马永强重获新生,也让他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的提升,不仅是一串串数据的增长,更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重启。未来,随着康复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有更多残疾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康复服务,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