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夏末秋初脾胃调理法:赤小豆汤、刮痧、艾灸全攻略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10: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夏末秋初脾胃调理法:赤小豆汤、刮痧、艾灸全攻略

01

长夏养脾正当时

“长夏”是中医特有的季节概念,指的是农历六七月,即夏末秋初这段时间。此时天气炎热而潮湿,湿气最重。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湿,而湿气过重最易损伤脾阳,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因此,长夏时节养脾尤为重要。

如果你经常感到肚子胀,却又总是感觉饿,这很可能是脾虚的表现。中医认为,脾虚会导致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内停,从而引起腹胀。同时,脾胃虚弱也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出现饥饿感。那么,如何在长夏时节调理脾胃,缓解腹胀呢?下面介绍三种简单实用的中医方法。

02

赤小豆鲫鱼汤:健脾利水的美味良方

赤小豆鲫鱼汤是一道经典的中医调理汤品,尤其适合长夏时节饮用。其主要功效是补虚健脾利水,非常适合脾虚湿盛导致的腹胀。

材料准备:

  • 鲫鱼一条(约500克)
  • 赤小豆适量(约50克)
  • 山药100克
  • 薏苡仁50克
  • 砂仁5克

制作方法:

  1. 鲫鱼去鳞、去内脏,清洗干净
  2. 赤小豆提前浸泡2小时
  3. 将赤小豆塞入鱼腹内,用线缝合
  4. 锅中加水,放入鲫鱼,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2小时以上
  5. 加入山药、薏苡仁,继续煮40分钟
  6. 最后放入砂仁,煮10分钟后出锅

这道汤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好的健脾利水效果。其中,赤小豆和薏苡仁能利水渗湿,山药健脾益气,砂仁行气消胀,鲫鱼则能补中益气。

03

腹部刮痧:促进气血循环的物理疗法

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表面进行反复刮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缓解腹胀。具体方法如下:

准备工作:

  • 刮痧板:通常使用牛角、玉石或树脂制成
  • 润滑剂:用植物油、按摩油或专用刮痧油

操作步骤:

  1. 受术者平躺,放松腹部肌肉
  2. 在腹部均匀涂抹适量润滑剂
  3. 使用刮痧板的圆滑边缘,从下腹部开始,沿着顺时针方向轻轻刮动
  4. 每次刮动的长度为5-10厘米,每个位置重复刮动3-5次
  5. 避开肚脐周围区域,其他部位可以适当增加力度,但避免过度用力

注意事项:

  • 刮痧过程中应保持手法柔和、均匀
  • 如果出现明显疼痛或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
  • 刮痧后,腹部可能会出现红色或紫色斑点,这是正常现象,一般在几天内会自行消退
  • 刮痧结束后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同时多喝温水,加速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
04

隔姜艾灸:温补脾阳的特效疗法

隔姜艾灸是中医常用的温热疗法,通过艾灸的温热作用和生姜的辛温之性,共同发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具体操作如下:

准备工作:

  • 生姜片:厚度约0.2-0.3厘米,直径约2-3厘米
  • 艾绒或艾柱
  • 牙签:用于在生姜片上刺几个小洞

操作方法:

  1. 将生姜片置于选定穴位上
  2. 取一小撮艾绒,捏成纺锤状或圆锥状,放置在姜片上
  3. 使用线香点燃艾绒
  4. 有局部灼痛感时,可略略提起姜片,或在其下再垫一片薄薄的姜片

关键穴位:

  1.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2. 中脘穴:位于脐上四寸,是治疗腹胀的要穴
  3.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是补肾壮阳、温经散寒的重要穴位

注意事项:

  • 每个穴位艾灸8-10壮,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疱为度
  • 孕妇、皮肤疾病患者、血液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慎用
05

坚持调理是关键

中医调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效果。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2. 易消化食物:选择白米饭等低脂、易消化的食物
  3. 避免产气食物:减少豆类、碳酸饮料等易产气食物的摄入
  4. 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促进肠胃蠕动
  5. 保持良好作息:充足的睡眠和减压有助于改善症状

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获得针对性治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